“人工智能+”激活消费新动能
在手机上输入目的地、人数和预算,生成式人工智能就能打造详细的旅行攻略;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无接触配送等场景应用,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便捷……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人工智能+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假日经济注入新活力。
“人工智能+消费”一头连着技术创新,一头对接广阔市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体量,14亿多消费者共同支撑起全球独一无二的庞大消费市场。“人工智能+消费”,正是对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深度开发。依托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人工智能能够精准识别并深入分析海量消费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优化商品品类和消费供给,将更多潜在消费意愿变为实际消费行为。当14亿多人口的差异化消费需求被“人工智能+”激活,转化为一个个精准的细分市场,中国消费主引擎的动能必定会更强劲。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应用,拓宽了消费半径和消费场景,重塑消费市场的形态与体验。比如,在零售领域,虚拟试穿衣物、试装家具等前沿科技,让消费者在指尖轻触间获得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在文旅方面,通过AR、V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游客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互动;等等。消费场景的智能化转型正在打破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界限,促成虚实融合的消费体验,不仅提升消费便捷性,还催生出新产业和新业态,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政策层面的支持更让这一趋势加速推进。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人工智能技术势必加速融入消费各环节,不断革新应用场景,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实际上,“人工智能+消费”正从量变走向质变。不久前,江西首家“家电3C首发中心”在南昌亮相。店内智能洗烘一体机、AR智能眼镜等首发新品,吸引大批消费者驻足体验。在技术赋能下,绿色消费、健康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同时,“人工智能+消费”还将释放更深层的社会效益。比如,智能机器人开始承担养老陪护、家庭管家的角色,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智慧物流无人机突破地理限制,激活乡村市场等下沉消费潜力,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广泛群体。
作为消费领域的新鲜事物,“人工智能+消费”可能会衍生数据安全、“智能鸿沟”等问题。推动“人工智能+消费”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核心原则,在构建积极正向、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优化监管措施和管理制度,才能让人工智能产业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产生更多“化学反应”,既激发消费市场的创新活力,又保障每一名消费者的权益,最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科技动能。
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