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区整治形式主义“组合拳”让干部轻装上阵 “减”出实效 “增”添动能
“现在区里的督查考核都合并进行,会议也明显减少了,我们有更多时间走到乡亲们中间去。”近日,说起基层减负带来的变化,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凌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正是柴桑区重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后带来的真切回响。
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实施以来,柴桑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推动减负工作从“纸面”落到“地面”,让基层干部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轻松。
“减负首先要减掉那些不必要的负担,但哪些该减,怎么减,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制度来界定。”柴桑区委办主任汪超群介绍,区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构建了“区委统筹、部门联动、基层反馈”的三级联动机制,并出台详尽的通知,列出七大类21项负面清单。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柴桑区纪委监委将形式主义问题纳入年度重点监督内容,2024年以来已问责28人。“我们牵头开展‘四不两直’调研,就是不打招呼、直插现场,这样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汪超群说,这套制度的“组合拳”从源头上为基层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基层最反感的莫过于“文山会海”,柴桑区对此精准发力。
“以前一天收好几份文件,开好几个会,光是传达落实就疲于奔命。”凌钢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柴桑区严格实行每日发文核查和“无会日”“会议套开”机制,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上半年,全区发文量同比下降9.3%,重点类文件减少33.2%,区委常委会尽可能套开其他会议,区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也调整为根据需要召开。
督查检查也从“多头反复”变为“整合高效”。柴桑区创新推行“一次督查、全面覆盖”工作法,整合相近事项,严控总量频次。今年以来,全区督查事项较上年减少4.5%。同时,开展借调干部专项整治,清理违规借调人员30名。“人手稳住了,心也就稳住了,我们也能更安心地在基层干活了。”凌钢说。
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增效。柴桑区通过创新机制,激发基层内生动力。
为畅通反馈渠道,柴桑区通过“柴桑发布”微信公众号、专项热线和实体意见箱等多渠道收集问题,并建立“收集—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现在有什么建议和困难,渠道非常畅通,而且件件有回音,让我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柴桑区沙河街道渊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媛告诉记者。
此外,柴桑区还将减负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对工作不力的9个单位进行扣分,树立鲜明导向。全区12个乡镇(街道)全部完成履职事项清单制定,村级组织“清牌瘦身”成效持续巩固。
“牌子减了,负担轻了,但服务的责任一点没减。我们把过去挂牌子、整台账的时间,全都用在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上,社区和居民的关系更亲密了。”李媛的一番话,道出了减负带来的深层次变化。
通过一年来的持续努力,柴桑区的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下一步,该区将继续在细化标准、强化监督、巩固成效上下功夫,推动减负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