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七年援疆育桃李

2025-10-14 06:42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原创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黄玉龙)“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在新疆阿克陶县的校园里,只要提起援疆教师付春水,这首《吟牛》总会被老师们随口念起。2018年8月,这位来自江西的教师带上行囊踏入边疆,一待就是七年。他克服干燥气候与思乡之苦,创新教学帮助当地老师成长,守护师生安危,他像“老牯牛”般默默耕耘,也见证着江西“红杜鹃”支教品牌在边疆扎根、绽放。

付老师(左)与年轻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受访者供图)

  三次留任:这里的教育需要人搭把手

  初到阿克陶县,付春水最先面对的是“生存考验”——干燥的空气让他嘴唇干裂、鼻血常流,沙尘暴来袭时连窗户都不敢开,夜里还总被地震的轻微震动惊醒。更难熬的是乡愁,“每次和妻儿视频,孩子凑在镜头前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我都得偷偷把脸转过去擦眼泪。”他至今记得第一次挂掉视频后,在空荡的宿舍里坐了很久。

  可首批支教期满,组织找他谈话,希望他留下时,他没半分犹豫:“这里的孩子需要老师,这里的教育需要有人搭把手。”这一留,便是三次续任,整整七年。七年里,他当过校长、支教组党支部书记,管过教学、后勤。七年下来,他从没因私事请过一天假。

  网上讲堂:把真招送到老师手里

  作为援疆教研员,付春水总想着“怎么帮当地老师少走弯路”。每次下校听课,他的笔记本上都记得密密麻麻:“八年级数学课,例题讲解可结合当地作物举例,学生更易理解”“高中函数课,可增加小组讨论环节,避免单向灌输”。第二天一早,这些“听课笔记”准会出现在全县数学教师群里。

  “付老师的笔记比参考书还实用!”一位少数民族教师说,“昨天刚纠结怎么讲清楚应用题,今天就看到他的建议,试了下,学生果然听得更明白。”为了解决集中培训“路途远、时间难协调”的问题,他又琢磨出美篇公益讲堂,推出“深耕课堂提质增效”系列专题,这成了老师们随时能看的“充电法宝”。送教下乡时,他从小学一年级讲到高中二年级,同事笑称他是“送教专业户”。

  他的微信常响到深夜,“付老师,这道题怎么给学生讲才好?”“您能看看我的教案吗?”他都一一回复。有老师说:“您就像大学导师,我特别想当您的学生!”在他指导下,6名教师获省级奖项,4名教师拿了州级一等奖,2025年,阿克陶县中考数学平均分提升近9分。

  坚守边疆:让“红杜鹃”开满师生心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付春水把这句话落在了实处。疫情期间,他带着支教老师挨班给近4000名师生发放口罩,大家喊他“口罩校长”;地震来临时,他总是最后确认所有孩子撤离后才离开教学楼。七年里,他给困难学生、敬老院老人累计捐了六七千元,有人劝他少捐点,他说:“能帮一点是一点,都是过日子的人。”

  在他和众多援疆教师的努力下,江西“红杜鹃”支教品牌在阿克陶县扎了根。“看到年轻教师能独当一面,看到孩子们的成绩提上去,再苦再累都值。”付春水说。

  如今,付春水依然坚守在边疆讲台,而“红杜鹃”早已不是一个名字——它是全县教师群里及时的“听课笔记”,是深夜里耐心的答疑,是无数江西援疆人用爱与责任,在边疆种下的教育希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