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守护“为人民服务”地标,就是守护精神根脉
连日来,新疆哈密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地标遭车辆漂移破坏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官方已介入调查,并召开研判会商会议。而发现这一破坏行为并驱车2000多公里自费修复的博主陆遥回应称,修复费用约1万元,均由老板报销,并强调初衷是“传承精神,而非制造对立”。

守护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地标,就是守护精神根脉。新疆哈密戈壁滩上,那组由第八航校官兵一锹一镐刻就的“为人民服务”地标,从诞生之初,就不只是戈壁上的文字符号。20世纪60年代,没有卫星定位,第八航校官兵以“刮除黑石露出碱土”的笨办法,刻下单字长宽各50米的“为人民服务”,它曾是飞行员的“空中灯塔”,更见证了航校培养出杨利伟等优秀人才的奋斗历程。五个大字里,藏着老一辈军人的坚守,裹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刻在戈壁上、印在人心间的精神坐标。车辆漂移留下的划痕,划在地标上,更伤在珍视这份精神的人心里。
尽管博主驱车2000多公里自费修复,官方也已介入调查,但这场“破坏与修复”的较量,仍叩问着每一个人:对承载集体记忆与精神象征的地标,我们绝不能等被毁了才想起保护。
有人或许觉得,戈壁滩上的地标远离人群,偶尔的破坏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恰恰忽略了精神地标的核心价值,它们不是冰冷的建筑或文字,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就像延安的窑洞、西柏坡的旧址,哈密戈壁滩的“为人民服务”地标,同样是后人回望历史、汲取力量的载体。对它的破坏,本质上是对集体记忆的漠视;而“事后修复”“事后调查”的“马后炮”式应对,更暴露了此前保护机制的缺位。
守护这类精神地标,不能只靠热心博主的自发行动,更需要“事前防范”与“事后严惩”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地标周边的防护设施,明确管护责任主体,避免“无人管、无人护”的真空状态;另一方面,要以法律为利剑,对故意破坏行为依法严肃追责,让“不敢破坏”成为共识。唯有把保护做在前面,把惩处落在实处,才能让精神地标免于“破坏-修复-再破坏”的循环。
守护“为人民服务”地标,本质上是守护“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精神。当每一处承载记忆的地标都能被细心呵护,当尊重历史、敬畏精神成为社会共识,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才能真正在戈壁滩上、在人心间长久传承。
(郭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