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一炉窑火炼“新瓷”

2025-10-20 14:40 阅读
大江网

  景德镇的窑火,燃烧千年而不熄。

  一年一度的景德镇瓷博会如期而至,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再次开启,来自全球56个国家的千余名手工艺人汇聚于此,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碰撞创意火花,让“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历史盛景,以更开放、更多元的形式重现。作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平台,陶溪川不仅实现了“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蜕变,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新桥梁。

  陶溪川的蜕变,始于对文化遗产的守正创新。其前身是承载景德镇工业记忆的老瓷厂,斑驳窑墙、高耸烟囱间,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制瓷荣光。2016年宇宙瓷厂率先改造,2024年春秋大集主场迁移至为民瓷厂,两次关键转身并非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以“历史与现代交融”为核心理念的活化实践。保留工业遗产原始肌理,注入陶瓷艺术作坊、博物馆、美术馆等现代功能,让沉寂的老厂房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载体”。这种改造,打破了“保护即封存”“发展即破坏”的认知误区,证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为全国工业遗产活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陶溪川样本”。

  陶溪川的活力,源于多元文化的双向奔赴。自2017年启动以来,陶溪川春秋大集已成为全球手工艺人的“嘉年华”。今年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汇聚56个国家近千名艺术家,侗族大歌与先锋舞剧同台,中国青瓷技艺与荷兰陶瓷技术对话,日本手工艺术与本土创作碰撞,勾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国际工作室里,18个国家90余位艺术家驻场创作,荷兰艺术家以龙泉瓷土为基、融中西方元素的实践,正是文明互鉴的鲜活注脚。这里的交流从不搞“单向输出”,也拒绝“拿来主义”,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让民族瑰宝走向世界,也让世界精彩滋养本土创作,真正实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陶溪川的突破,在于文化传播模式的迭代升级。从过去“隔着玻璃看展品”的单向展示,到如今“沉浸式参与”的双向对话,陶溪川重构了文化传播的逻辑。春秋大集增设艺文生态大会、国际手工艺创新论坛,让百余位艺术名家的观点落地生根。“轮回剧场”以“泥、火、水、草、树”为主题,在街区点位开展互动演出,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024年揭牌的陶溪川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心,更与新华社携手搭建全球传播平台,让景德镇陶瓷文化穿透地域与语言壁垒。这种变革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对话空间,让文化传播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共鸣”。

  陶溪川的升华,彰显着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超6万名中外“景漂”在此创业,“候鸟计划”吸引全球艺术家驻场,2025年“景德镇大奖”树立全球手工艺标杆。这些实践不仅让景德镇从“陶瓷之都”迈向“世界手工艺中心”,更传递出当代中国的文化胸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明对话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陶溪川以千年窑火为引,既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技艺的精湛,更让世界感受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气度,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所言,陶溪川为全球艺术家搭建了合作桥梁。这份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共生、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活水”。未来,随着陶溪川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化,这座千年瓷都继续以瓷为媒、以文化为纽带,必将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世界不仅能看到中国的传统技艺,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怀,从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更多“中国力量”。

  (陶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