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提前空巢”,不如“重构爱巢”
近日,潮新闻发布《中秋遇上国庆 许多父母喜提“节日空巢” 有人失落有人释怀》稿件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评论和留言,“提前空巢”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尤其是大学生家长们纷纷表示,升入大学后才真切体会到娃真的“翅膀硬了,飞走了”“我们上大学的孩子家长,真的提前空巢了呢。”
当孩子远赴他乡求学,或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心中难免涌起“空巢”的失落与焦虑。这种情绪被称为“提前空巢”,它源于对孩子在外生活的担忧以及这一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然而,与其沉溺于忧虑,不如主动应变及时“重构爱巢”。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从养育者转变为支持者,让孩子从依赖者成长为独立者。
空巢焦虑的本质,是父母对“被需要感”的丧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习惯了被依赖,习惯了为孩子规划一切。当孩子突然离开,这种依赖被打破,父母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被抛弃”的错觉。孩子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后,父母需要学会适度放手,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大学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
对于孩子来说,进入大学后,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全新的相对轻松自由且充满未知的环境。这里没有高中时密集的课程安排和家长的贴身监督,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与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他们像初离巢穴的雏鸟,迫不及待地探索新鲜事物,忙于加入社团活动、尝试兼职工作、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越来越少的联系并不是对家长的疏远和亲情的淡薄,而是孩子对独立生活的适应。亲子关系的真谛,不在于时刻相伴,而在于无论飞得多远,家始终是孩子最为思念的地方。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身份的转变,从管教者转变为支持者。聪明的父母会调整心态,将焦虑转化为信任,了解孩子的考试周、学生活动、实习实践等安排,根据孩子状态精准把握联系尺度,和孩子一起寻找合适的交流节奏和彼此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比远频繁的“查岗”更温暖,也更实际。
其实,当孩子踏入大学,家长与孩子都站在了一个共同的十字路口。孩子渴望独立探索世界,却可能因经验不足而迷茫;家长担心孩子适应困难,又怕过度干预。要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双方都需要主动调整。孩子应定期与父母分享生活点滴,既能缓解他们的牵挂,也能在遇到困惑时获得建议;家长要多倾听、少说教,展现对孩子的足够信任。双向奔赴的本质,是双方在成长中互相成全。孩子用独立证明成熟,家长用包容传递爱意。这种动态平衡的亲子关系,才是抵御“空巢焦虑”的最好良药。
当孩子展翅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父母需要将心中泛起的“空巢”涟漪平复和转化为重构爱巢的动能。父母学会适度放手,孩子才能长出独立翱翔的翅膀;孩子懂得及时回望,父母便能收获欣慰的守望。双向奔赴的温暖,不在朝夕相伴的密实,而在心灵相通的默契。当家庭从“依赖共生”走向“彼此成就”,这才是家庭最温馨的地方。
(王同文 许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