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莫让善意被“流量恶鲨”吞噬

2025-10-21 17:31 阅读
大江网

  辽宁建平县4岁女童丁一失联44小时后成功获救,这本是一场网络善意与现实行动完美联动的温暖佳话,约1.2万人的热心参与,让“大海捞针”式的搜救变成了“众人拾柴”的温暖接力。可谁能想到,“丁一被找到”的欢呼声还未消散,网络上就冒出了一堆“丁一妈妈”“丁一爸爸”的假账号,像一群贪婪的“流量恶鲨”,妄图吞噬这份珍贵的善意。

  网络时代,流量成了“香饽饽”,一个热点事件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儿童失联这类极易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话题,更是流量“富矿”。这次丁一失联,公安、医疗、消防救援人员迅速出动,热心公众也自发加入,网络流量让搜救效率大幅提升,44小时就找到孩子,这无疑是“人多力量大”在网络时代的生动体现,也是善意在网络汇聚后爆发的强大能量。

  但流量这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丑恶。那些假冒账号,打着“当事人亲属”的旗号,在网络上“招摇撞骗”。有的发布虚假病历、住院照,配上催人泪下的文案,再附上收款二维码,等热心网友捐款后就拉黑跑路;更有甚者,演变成“配捐式”传销链,把善意当成赚钱的工具。这种“唯流量论、逐利至上”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热心网友的感情,更破坏了网络空间的信任生态。

  丁一父亲及时出镜辟谣,给这场“假冒闹剧”踩了刹车,但这远远不够。平台作为流量的“守门人”,不能只在门口站岗,更要深入“巡逻”。要在账号注册时严格落实实名制,对涉及敏感事件的昵称和内容重点审核,像“丁一妈妈”“丁一爸爸”这类明显蹭热度的账号,从源头上就应拦截。同时,加强对第三方链接、二维码的管理,防止不法分子借流量“浑水摸鱼”。公安、网信办等部门也得联合出手,打出监管“组合拳”,让“假冒骗捐”无处遁形。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面对这类热点事件,表达关切时也得“长个心眼”。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引流话术忽悠,涉及捐款捐赠,一定要多方核实、谨慎求证。我们的善意,不能轻易被不法分子“偷走”。

  流量可以汇聚成善意的暖流,也能变成贪欲的“洪水”。丁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网络力量的温度,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平台担起责任,公众保持理性,规则形成约束,善意才能在互联网这片“海洋”里安全栖息,不被“流量恶鲨”吞噬。

  (姚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