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叙事里的小城智慧——分宜县聚力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分宜,一座两头有“锂”的县城,近几年,凭借自身区域优势,抢抓新能源风口,将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工业强县的首位产业,链式布局锂电生态圈,打造电池级氢氧化锂、碳酸锂、锂离子电池及相关配套产业,成功创建省级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锚定目标,发展锂电首位产业
10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分宜工业园区的江西聚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只见自动辊压箱体生产线上,数台机械手臂沿着固定轨迹平稳移动,有条不紊地完成锂电池箱盖的抓取、定位与组装。
这是一家专注于生产模组箱体、电池托盘等锂电池配套产品的高科技企业,产品主要供应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锂电头部企业。“我们开足马力,日均生产450套电池箱体,目前订单已排到明年初。”该公司行政经理付仲华介绍,去年,聚造新能源落户分宜,发展势头很好,产销两旺,现在公司又投入2000万元进行增资扩产。
2021年,分宜县审时度势,确立锂电新能源产业为首位产业,坚定实施龙头带动、延链补链强链、集群发展战略,优化各项务实保障,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准确把握工业发展态势,积极融入市域同城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锂电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构建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分宜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欧阳小敏说。
分宜县出台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双链”共建工作推进机制,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链长。通过构建多部门联动体系,联动应急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水利等多个核心部门,坚持服务前移、容缺后补、并联审批,加快安评、环评、能评等方面审批,推动锂电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服务前移,当好企业全周期“保姆”
在新余国兴锂业有限公司成品车间,一袋袋电池级碳酸锂产品整齐排列,即将发往下游锂电池生产企业。企业中控调度室内,大屏幕清晰地显示碳酸锂各个生产环节;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对碳酸锂成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国兴锂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西省种子独角兽企业。2024年底,国兴锂业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正式投产,建立了全球单条产量靠前的高纯碳酸锂生产线。谁能想到,发展势头如此强劲的企业,去年投产之初会因500万元的资金缺口头疼不已。“园区干部了解到企业发展困难后,多次到银行沟通担保贷款事宜,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国兴锂业副总经理陈艳告诉记者,“企业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园区‘保姆式’呵护,无论是项目环评、能评,还是给予企业人才优待,都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
一家家锂电企业生产线高速运转的背后,正同步跃动着一条无形的“服务流水线”。分宜工业园区安商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卓文介绍,园区建立了首席服务员“驻点办公+定期走访”工作机制,覆盖审批、用地、安全、环保等全流程环节,提供“一对一”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聚焦人才、物流、资金等生产要素,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有力支撑企业发展,当好“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不缺位、不越位。
“兑现永远比承诺更诚心。”欧阳小敏深有感触地说,好的营商环境是锂电产业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今年以来,全县锂电新能源领域新落户项目7个,总投资额达13.2亿元,同时全力保障锂电产业链政策兑现,2024年兑现30批次6087.5万元,2025年已兑现9批次3493.8万元。
不惧考验,推动锂电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全国锂电行业面临产能阶段性过剩,碳酸锂价格大幅跳水,给锂盐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然而,在江西亚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看来,却是“黎明前的黑暗”。他告诉记者:“目前锂盐价格大概率已经触底,只要熬过‘寒冬’,就能等到‘春天’。”
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困境,亚森新材料以控制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找准销售渠道的“三板斧”破局。郭伟向记者解释道:“公司在海外布局了2个锂矿,实现原材料自给自足,同时上马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质检员严把焙烧、沉锂、除杂、消晶等各生产工艺质量关,确保高品质产品直供锂电池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亚森新材料逆境成长,正是分宜锂电产业突出重围、破浪前行的生动写照。陈艳介绍,国兴锂业没有布局锂矿,却凭借不需煅烧锂矿石、直接提取锂盐的生产工艺,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让企业仍有不错的盈利空间。
近年来,分宜县坚持锂盐前端、锂电池配套一体化发展,招引一批锂电新能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等企业落户,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目前,全县锂电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14家,雅保锂业、国兴锂业等企业不断增资扩产,推动锂盐年产能迈向10万吨大关,锂电池生产、锂渣回收等产业也在稳步发展,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