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快牛”累死在“鞭打”路上

2025-10-22 10:05 阅读
大江网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活跃着一批能力强、肯担当的“快牛”干部。然而现实中,“越能干越加码、越靠谱越负重”的“鞭打快牛”怪象屡见不鲜,有的基层骨干长年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加班加点成常态;有的“多面手”被多头派活,分身乏术却难获认可。反观部分“慢牛”,却因推诿敷衍得以清闲度日。这种“能者过劳、庸者逍遥”的失衡生态,既透支实干热情,更制约基层活力,亟待制度破局。

  “鞭打快牛”看似是“务实高效”的权宜之计,实则暴露了管理思维的短视。将任务交给“快牛”虽能降低沟通成本、规避执行风险,但长此以往弊端凸显:一方面,“快牛”持续高负荷运转,休息补给与激励回报双重缺位,易从成就感滑向疲惫失落,甚至萌生“躺平”心态;另一方面,“慢牛”因缺乏压力与培养,从“不会干”沦为“不想干”,滋生“干多错多、少干少错”的消极风气。某基层单位调研显示,业务骨干承担70%以上核心工作,年度考核却与普通人员差距甚微——这种“付出与回报错位”,正是“鞭打快牛”最典型的缩影。

  追根溯源,“鞭打快牛”的病灶在于三重机制缺失:一是分工机制粗放化,部分管理者陷入“谁好用找谁”的路径依赖,凭印象派活、按惯性压活,忽视岗位职责的刚性边界,导致“能者多劳”异化为“能者过劳”;二是考核机制功利化,评价标准重“量”轻“质”、重“显绩”轻“潜功”,既未体现差异化贡献,形成“实干者寒心、投机者得利”的逆向激励;三是培养机制碎片化,缺乏系统的干部梯队建设,将“完成任务”与“培育人才”割裂,既透支“快牛”精力,又错失“慢牛”转化机会,导致干部梯队建设断层。

  破解困局,关键在于构建“精准识牛、科学用牛、用心养牛”的制度体系。要厘清权责边界,建立“任务清单+能力匹配”动态分配机制,结合干部专业特长与实时工作负荷派活,杜绝“小马拉大车”“大材小用”的失衡状态,让“快牛”不被过度消耗、“慢牛”不被放任闲置。要优化考核激励,将贡献度、复杂度与创新性纳入评价核心,推动晋升机会、荣誉奖励向“快牛”倾斜,同时对“慢牛”分类施策,对态度消极者加压督促,对能力不足者开展靶向培训,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大不同”。要强化组织赋能,通过轮岗锻炼、师徒结对、专题培训等方式搭建成长平台,既让“快牛”有晋升奔头,也让“慢牛”有进步盼头,最终形成“群牛竞发”的干事创业格局。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唯有以制度公平守护实干热情、用科学治理打破“鞭打快牛”惯性,方能激活基层内生动力,锻造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为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磅礴力量。

  (都昌县大沙镇人民政府 王喆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