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在“挑刺”与“秒改”间邂逅完美城事

2025-10-22 15:32 阅读
大江网

  近日,一位深圳小哥因连续两年在短视频平台“挑刺”市政道路缺陷而走红网络。他每次发布视频后,相关部门总能“秒整改”,这种高效的互动模式让其自嘲“可能被领导派人盯着”。这场“市民找茬、政府秒改”的互动,不仅引发网友热议,更是政府部门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诠释。

  这位深圳小哥的“挑刺”行为,看似是个人对城市细节的关注,实则是一场无声的民主实践。他以普通市民的身份,用手机镜头记录下路面的坑洼、标识的模糊、设施的损坏,将原本可能被忽视的“小问题”推上公共议程。它打破了传统行政体系中“等报再改”的被动模式,让问题暴露在阳光下,倒逼治理效率提升。他的“找茬”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用行动诠释了“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朴素真理。

  而深圳相关部门的反应,更让人眼前一亮。面对市民的“找茬”,他们没有推诿扯皮,没有“踢皮球”,而是第一时间整改,甚至被网友调侃“领导派专人盯着视频”。这种“秒回应”的背后,是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从“管理”到“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无论是调整一棵树的位置,还是修整一个坡道的弧度,只要涉及群众利益,就绝不拖延。这种“把小事当大事办”的态度,恰恰是“为人民服务”最真实的写照。它证明,政府的执行力不在于口号有多响亮,而在于能否把群众的“吐槽”转化为改进的动力。

  这位深圳小哥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的“双向奔赴”。市民愿意“挑刺”,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声音会被听见;政府愿意“接招”,是因为把群众需求当成了行动指南。这种良性互动,让城市治理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菜”,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试想,如果每个城市的治理者都能像深圳这样,把市民的“随手拍”当成“任务单”,把“吐槽”转化为“改进清单”,那么城市的每个角落都会被温暖覆盖,每个细节都会被精心打磨。

  深圳小哥的“挑刺”与政府的“秒改”,共同谱写了一曲城市治理的协奏曲。它告诉我们,好的治理不是“完美无缺”,而是“闻过则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门纳谏”。当有一天,这位小哥的视频里不再有需要整改的问题,那并不意味着监督的终结,而是深圳这座城市已凭借持续的行动,将每一个“小诉求”都转化成了“大幸福”。那时,城市里处处洋溢着和谐与美好,而这,正是对城市治理者不懈努力最温暖的褒奖,也是城市治理迈向更高水平的生动见证。

  (朱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