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对“扇耳光换退款”坚定说“不”

2025-10-22 16:35 阅读
大江网

  一张要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退货通知,一次平台客服的冷漠回应,一场关于未成年人消费的纠纷登上热搜,刺痛了社会公众的神经。在这场看似普通的交易争议中,孩子的尊严与权益,竟成了最不被重视的筹码。

  事件脉络清晰:一位母亲发现11岁女孩在千岛App上花费500多元购买卡牌后申请退款,卖家竟提出一系列荒唐要求,不仅要上传长达5分钟扇耳光的视频,还需提供孩子手写1000字检讨书及朗读视频。更令人心寒的是,平台以“个人闲置交易”为由推脱责任,事后轻描淡写地将这种“未成年退款须知”称为“互联网流传的梗图素材”。

  法律规定如此明确,为何在现实操作中却变得模糊?须知,11岁女孩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大额消费行为未经监护人追认,应属无效。卖家要求拍摄扇巴掌视频的行为,本质上是在教唆和胁迫家长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直接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上竟出现了为这种“暴力要挟”辩护的声音。有人称这只是二手圈“玩梗”,有人归咎于个人二手交易的特殊性。这种将暴力合理化的论调,比单个极端事件更可怕。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要求都可谓荒唐至极,不仅严重挑战公序良俗,更可能触碰法律底线。

  平台的事后回应,暴露出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试图以“私人交易”为由金蝉脱壳,实则难辞其咎。作为连接买卖双方的组织者和规则制定者,平台不能一边享受流量红利,一边在问题出现时将用户推向“自担风险”的境地。当平台缺乏有效的介入机制与仲裁能力,放任卖家提出侮辱性、违法性的退款条件时,实质上已成为对用户权益的二次伤害。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此类明显违法的“退款条件”能在互联网空间流传并被执行?它的背后,折射出部分人在网络生态中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漠视。当一个社会对“扇孩子耳光”的要求表现出哪怕一丝丝容忍,都是在文明底线上的退让。

  孩子的尊严,是检验社会文明的试金石。平台上的投诉量或许会随时间减少,但扇向孩子的耳光,伤痕却可能留存很久。商业规则固然重要,但当其与人性底线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守护后者。因为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孩子的尊严都不应该被明码标价,暴力更不应成为解决纠纷的选项。

  这次事件不应仅是一次热搜上的短暂喧嚣,而应成为推动平台责任重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完善的契机。我们需要的是制度性解决方案,而非每次事件曝光后的应急处理。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受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称得上文明进步。

  当商业逻辑试图为暴力开路,当平台责任在利益面前退缩,我们必须坚定地说“不”。因为保护孩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守护尊严,就是守护文明的底线。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人性的呼唤。

  (谢丹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