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灯有了“大脑”,城市出行更畅通(图)

2025-10-23 04:23 阅读
江西日报

  “以往晚高峰通过这个路口要等两个红灯,现在基本上能一次通过,回家的路更畅通了。”10月21日,南昌市民刘博谈到下班途经昌东大道与南昌大道路口发生的变化时,脸带笑容。道路交通秩序的悄然变化,得益于发挥重要作用的智慧信号灯。

  多个路口的信号灯仿佛长了眼睛,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控信号灯……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入AI(人工智能)助力交通管理,为信号灯打造会思考的“大脑”,不仅“看得懂”交通车流,还能根据路况自主协调控制车流的通行时间,实现了从“定时指挥”到“按需调控”的升级。

指挥中心民警通过后台查看“智慧信号灯”使用情况。 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摄

  根据车流自主调节绿灯时长

  “传统交通信号灯比较‘刻板’,无论路口车流量是高峰拥堵还是平峰空放,都严格遵循预设配时方案。”南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指挥中心副主任邵华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在车流潮汐特征明显的城市道路中,往往导致“绿灯无车过、红灯车排队”的资源浪费,早高峰时段部分路口车辆排队长度甚至能延伸数百米,既降低通行效率,也加剧了驾驶员的焦躁情绪。

  南昌此次落地的智慧信号灯,通过“硬件感知+算法优化”的组合拳打破了这一困境。

  在硬件层面,系统融合视频监控、雷达、互联网等多元感知设备,实时捕捉路口车辆占有率、排队长度、通行速度等核心数据,相当于给信号灯装上了“眼睛”;在算法层面,基于前期203个路口的“自适应控制”试点经验,信号灯的“大脑”运用算法能快速分析车流变化规律,动态调整不同方向的绿灯时长。

  10月20日,记者在沿江快速路云飞路立交桥匝道看到,由北往南方向车辆“扎堆”驶来,新安装的智慧信号灯通过对来往车流量进行检测计算,正灵活地调整各个方向的红绿灯时长,原本预设的绿灯配时方案正在自动延长时间,尽量让此方向更多的车辆快速通行。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智能调控通行流量。”该交管支队科研所民警章丛琳介绍,每个路口都有最大周期限制,以昌东大道与南昌大道交叉口为例,北往南放行最长绿灯时间为59秒,即便超过59秒还有车辆驶来,也会切换信号,把时间留给其他方向。

  年底覆盖100个路口

  南昌智慧信号灯的落地,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城市交通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缩影。

  早在去年,南昌交警就已在203个路口开展“自适应控制”试点,通过长时间的算法优化、反复调试,以及对全市路口交通特征的细致调研,最终形成解决方案。

  这种“先试点、再推广,先调研、再落地”的谨慎态度,避免了技术应用的“一刀切”,让智慧系统能精准适配不同路口的车流特点,比如南昌西站沿线路口侧重应对高铁客流带来的潮汐车流,洪都中大道顺外路沿线路口则聚焦早晚高峰的通勤车流,实现了“一路一策”的精细化管理。

  南昌智慧交通的推进路径具有清晰的“梯度性”:从初期203个路口的技术验证,到如今60个路口的智慧信号灯正式落地,再到计划年底覆盖100个路口的目标,每一步都围绕城市交通的核心痛点展开。特别是将下一步重点锁定在高架快速路上下匝道、三大火车站周边道路等交通关键节点,更是抓住了城市拥堵的“牛鼻子”——这些区域往往是车流汇集、转换的核心,智慧信号灯的介入能有效缓解“节点拥堵扩散”的问题,提升整个路网的通行效率。

  记者从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获悉,对于南昌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省交管局予以肯定支持,鼓励各地交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动智慧交通建设,让群众回家的路更便捷。

  南昌智慧信号灯的实践证明,智慧交通不是“炫技式”的技术应用,而是要以市民出行体验为核心——让上班族少等一次红灯,让网约车司机少接一次催单,让下班归家的人能更方便、更快捷,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正是技术赋予城市的温度。

  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