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挖煤铲 改吃“生态饭”(图)——斑竹村“重生”记
10月20日,上栗县上栗镇斑竹村晒出一份财务成绩单:60万元债务还清了,今年村集体账户上还有100万元。
斑竹村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地处山区的斑竹村,曾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赚得盆满钵满。“最红火那会儿,全村有85座煤窑,是响当当的‘煤炭村’。”村民谭爱珍回忆,村里挖煤赚了钱,可代价也大,山秃了,水黑了,运煤车把路压得稀碎,到处是煤灰。1700多人的村子,搬走了1000余人。
随着村里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加上国家政策的收紧,2017年,斑竹村最后一座煤窑关停。以往依靠挖煤发家的路子走不通了,村里财路断了,还背上了60万元债务。斑竹村的出路在哪里?这成了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钓友在斑竹山景区垂钓。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摄
“那时候,斑竹村矛盾多、人心散,成了远近闻名的‘问题村’。”上栗镇党委书记付林向记者介绍,为了拉村子一把,2017年,上栗镇派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柳锡文到村里帮扶。
“要想富,先修路。”面对破败的村容和心气不足的村民,柳锡文和村“两委”决定,先从村民念叨最多的道路下手。
筹资金、跑项目、拉赞助……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拧成一股绳。渐渐地,斑竹村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也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
路修好了,干群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柳锡文说,有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村里进行生态修复有了群众基础,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发动群众,3000余亩煤山得以复绿,特别是在群众的支持下,关停了山上的猪、鸡等养殖场,500余亩的红旗水库重现生机。
一系列综合施策,斑竹村的山头绿了,河水清了,多年不见的白鹭又回来了。斑竹村因此接连捧回了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森林公园等牌子。
有了好山好水好空气,如何“变现”成了斑竹村翻身的关键。为此,柳锡文和村“两委”外出“取经”,同时挖掘村里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著名的斑竹山起义旧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村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打出“红色+绿色”两张牌:一边深挖红色资源,建起斑竹山起义历史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一边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垂钓园、烧烤区、农家乐、民宿群。好山好水加上丰富的业态,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看山、望水、觅乡愁。周末自驾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节假日更是人潮涌动。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也纷纷前来。“以前是‘户户冒烟、处处挖煤’,现在是‘步步皆景、户户迎客’。”斑竹村党支部书记林如春告诉记者,村民从身边生态变好而带来的生产生活变化中,接受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朴素真理。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林如春向记者介绍,过去村里穷,民生事业靠财政“补”、靠能人“捐”、靠找政府“要”,现在村集体有钱了,拿出110万元,打了两口深水井,解决了旱季高山区1000多人的吃水难题;投资120万元,建了18套安置房,圆了无房户的安居梦……办成了一件件民生实事。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出资打造了8家合作社联农带农,探索村民致富与集体增收相统一。
看到山乡巨变,搬走的村民纷纷“返巢”,大学生也回来创业。林鹏就是其中一个,他回村办起了合作社,种下几百亩果树,带着10多名乡亲一起干。林鹏还创办了一家花炮厂,解决了100多人就业。
“今年底,村里自建的山泉水厂即将投产;明年,村里引资的漂流项目也将启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斑竹村有了更多的可能。”林如春对村子未来充满信心。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