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变戏宴 唱出新风采——看石城县如何“以戏育村”培育文明乡风

2025-10-23 04:24 阅读
江西日报

  近日,石城县丰山乡沿沙村东山小组村民张兴忠过50岁生日这天,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效仿村里的新风尚——不办酒席,而是请来采茶戏班,在祠堂前搭台唱戏。左邻右舍自带板凳围坐台前,锣鼓声、欢笑声交织一片。“这样庆生,大家轻松,我们也高兴!”张兴忠笑着说。

  近年来,石城县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戏剧培根铸魂的作用,深入推进“戏宴”文化生根落地,让群众在戏剧的悠扬韵律中感受传统之美,持续唱响“实诚”乡风文明品牌。

  石城县戏剧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灯彩之乡,民间剧团更是传承百年。该县丰山乡民间一直有“写戏”的习俗。当地因势利导,倡导婚丧嫁娶、添丁、小孩满月、乔迁新居、老人祝寿等喜事改写成一部“戏”,为全村群众送上戏曲“大餐”,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酒席等陋习,展现农村新风尚。各村还对参与“酒”宴变“戏”宴的群众发放善治积分,每年评选一批“乡风文明示范户”,形成“一户带一片”的文明风尚。

  为引导好戏剧传统习俗,石城县着力推进精品戏曲创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五老志愿者等力量,对“戏目”的选择进行审核把关,“唱戏”曲目选取由各村红白理事会负责,同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五女拜寿》赞扬正直善良、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福寿图》展现孝道和拾金不昧的美德;《状元与乞丐》弘扬积极进取、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剧目内容、结构保留剧本文化内涵的同时深挖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真善美”精髓。

  据了解,今年1至9月,全县131个村共完成“写戏”1650余场,每场听众通常有200人至400人。东家“写戏”,理事会组织“唱戏”,群众看戏,村两委搭建爱心互助平台,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积极响应,通过“戏宴”文化,切实营造树新风、破旧风、扬文明的良好氛围。

  为传承发展戏剧文化,丰山乡还邀请石城县灯彩保护发展中心的戏剧专业人士到该乡民间剧团指导编排剧目,吸纳乡村文艺爱好者充实到民间剧团,解决人才短缺等问题。

  “每次下乡指导,我都能被村民的热情和创造力打动,虽然排练时没有专业舞台和精致道具,但每个人都格外投入,就只为了让台下老人听得清每一句台词。”指导村民排练的石城县灯彩保护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陈勇感慨地说。

  按照“修旧如旧、功能提升”原则,石城县各村还自发修整古祠堂、礼堂等戏剧展演场所。例如,丰山乡福村村群众自发筹集资金25万元对福村人民礼堂进行修缮,打造兼具传统文化韵味与现代演出功能的“戏剧文化地标”。“大家自愿凑钱修礼堂,就是想让老建筑活起来,既能留住村里的老记忆,又能让咱们爱唱戏、爱听戏的人有个好去处。”村民刘大爷兴奋地说。

  此外,石城县还在乡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一老一小幸福院等活动场所建设戏剧活动室,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戏剧活动空间。县有关部门因势利导,组织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完善理事会制度,对“写戏”资金使用全程公开、及时公示。

  该县还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资源,成立“实诚”乡风文明品牌志愿服务队,围绕政策宣讲、文明倡导等主题,将党的政策、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戏曲表演。志愿者化身“文明宣传员”,通过戏曲微课堂等形式,以德润心、以文化人,持续唱响“实诚”乡风文明品牌。2024年,该县已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0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13.2万人次。

  赖平登 温冰融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