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金店“删单毁约”?诚信岂能“熔断”
北京时间10月17日早晨,国际现货黄金价格突破4300美元/盎司,一度触及4380美元/盎司,再创历史新高。金价的波动也扰动着消费者和黄金商家,近日有不少消费者称,自己购入的黄金产品遭遇金店迟发或退单。黄金在闪光,诚信却在褪色。这场看似市场波动导致的闹剧,背后暴露的却是契约精神被利欲侵蚀的严峻现实。
黄金有价,诚信无价。商家为规避进销差价导致的亏损而单方面撕毁合同,表面是商业权衡,实则是诚信根基的动摇。有消费者下单80克金条,商家见金价回落就发货、涨回去就拦截;另有消费者买一条黄金项链,克价从897元涨到1059元,半个月等来的只有“退单”二字……这些不是个案,而是部分黄金商家的“操作常规”:行情好就翻脸,契约成了废纸,承诺成了空话。说到底,就是短期亏损不愿扛,诚信底线抛一旁,把商业经营变成了“一锤子买卖”。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这种行为若成风气,谁还敢放心下单?信任崩塌只需一瞬间,重建却需漫长岁月。
短视行为侵蚀的是行业未来。部分商家辩称“亏损压力大”,但将市场风险单方面转嫁给消费者,绝非长久之计。黄金交易本质是信用交易,消费者购买的是黄金,更是商家承诺的履约保障。据媒体报道,有商家在价格波动中拦截已发货订单,甚至删除记录逃避责任。这种套路虽能暂避损失,却让企业信誉彻底“熔断”。相比之下,那些即便亏本也坚持履约的商家,赢得的是口碑和长期信任。
法治是诚信最坚实的防线。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主体应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对于恶意违约行为,司法部门可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消费者也需增强维权意识,遇商家违约积极通过投诉、诉讼等途径主张权利。当守信者受保护、失信者受惩处,市场才能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
金价终有回落时,诚信却永远保值。面对这场诚信大考,商家、平台、监管没有旁观者。唯有让契约精神成为市场底色,才能守护好黄金般的信任,让每一笔交易都闪光的不仅是黄金,更是人性与规则的光芒。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