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艺术耀“千馆”(图)——景德镇瓷博会艺术展观察
10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在艺术展览方面的一大亮点是,以市区陶博城会展中心为主展馆,辐射周边,“千馆千面”,闪耀登场,异彩纷呈。
景德镇市近年致力于打造的“千馆之城”,在本次瓷博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非遗馆等同时举办主题各异、各有特色的艺术展,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盛宴”,为盛大的“陶瓷嘉年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瓷雕 《生命的轨迹》(与泥土对话——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 李婳作
瓷板画 《鱼》【跨越山海——2025春秋大集(秋集)国际艺术家联展】 Andreiko Sergei(俄罗斯)作
瓷器 《心模样》(时间的河流——日本现代陶艺巨匠展) 中岛克子(日本)作
瓷雕 《春曲》(国瓷扬帆——景德镇567对外交流瓷主题展) 张景祜作
清代米色白釉“喜上眉梢”把壶(域外遗珍——福建漳州窑瓷器展)
古彩扇面 《西安印象》(瓷聚东方 薪火赓续——景德镇古彩创新精品展) 江菲飞(陕西)绘
陶器 《陶花结》(瓷聚东方 一带一路——亚洲陶瓷艺术作品展) 普福波(云南)作
纸雕和釉下彩 《黄线》(“东西方对话”陶艺作品展) SIMCHAEVEN-CHEN(以色列)作
在陶博城会展中心展区,除了景德镇各高校展位展出的师生陶瓷作品外,还有欧美艺术家联盟“东西方对话”陶艺作品展。此展汇聚了7名来自西班牙、希腊、以色列、瑞典、挪威及美国的陶瓷艺术家作品。这些艺术家怀着对“陶瓷圣地”景德镇的敬仰与热爱,多次来到景德镇,深入探索制瓷工艺、材料以及其深厚历史。他们的作品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层的文化融合。这次展出的作品,生动记录了他们将自身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与景德镇的泥土、技艺和智慧相结合迸发出的奇妙火花。这种泥与火的独特艺术,连接着我们共同的世界。
瓷博会,是外国艺术家作品展示的大平台,也是我们了解世界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重要窗口。全世界艺术家作品荟萃,彰显瓷博会的“国际范”。
除了上述“东西方对话”陶艺作品展外,纯为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展还有多个。在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举行的“跨越山海——2025春秋大集(秋集)国际艺术家联展”,汇集31个国家195名艺术家的陶瓷作品。据了解,这批外国艺术家,以“候鸟计划”驻留者的身份,每年春秋两季在景德镇采风交流、作品展示。景德镇,早已成为全球艺术家的精神栖息之所。
同在陶溪川举行的“时间的河流——日本现代陶艺巨匠展”,展出13名日本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陶艺家作品。他们中包括“走泥社”元老笹山忠保、寄神宗美、秋山阳,以及世界现代陶艺史上重要的先行者中岛克子、吉川正道、小路光男、吉川千香子、中岛晴美。他们出生于日本昭和时代,在成长过程中承载着旧时代的焦虑和新时代的兴奋,由此在作品中呈现出巨大的革命性质以及时间性质,如同波涛中的灯塔,照亮了日本现代陶艺的演进之路。在历史上,日本艺人曾学习过中国景德镇的陶瓷技艺,之后在审美、思想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因此,本次展览更像是一场文化的回响,使我们通过大洋彼岸艺术家的作品,重新理解景德镇对世界的贡献。
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场、同台竞艺的国际性艺术展览更多。
“瓷聚东方一带一路——亚洲陶瓷艺术作品展”,汇聚了来自中国、韩国、泰国、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新加坡、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12个国家的361名陶艺家创作的361件(套)陶瓷艺术作品。此展由景德镇学院携手云南红河学院联合主办。云南建水以紫陶闻名。两地学院共同搭建的亚洲陶瓷艺术高端交流平台,旨在通过“陶”与“瓷”的深度对话,促进亚洲陶瓷技艺交流互鉴,激发陶瓷产业创新活力,推动当代陶瓷文化繁荣发展。
在珠山区三宝瓷源境美术馆举行的“与泥土对话——国际陶瓷艺术邀请展”,同样阵容强大,参展的中外艺术家共有67名。此展注重学术性,分为4个板块,从泥土开始,展开现当代陶艺的四重维度:“埴间意”,让观众重新认识材料的存在;“塑之痕”,表达形态从不是终点,手与时间共同留下的痕迹才是思想的证据;“壁上观”,将泥土从立体转向平面,使火的偶然与釉的流动成为新的绘画语言;“域中游”,让泥土回到空间与社会,成为一种与观众、环境和时代共振的当代表达。在艺术家眼里,泥土不再是历史的遗产,而是参与当下思考的语言。
国际陶瓷艺术展,作品的表现形式多为当代性、抽象性。国内传统的瓷上绘画展,高品位、赏心悦目的展览首推“瓷聚东方薪火赓续——景德镇古彩创新精品展”。此展汇聚120余件古彩精品力作,包括国内资深匠人传承性创作与“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作品两大板块,形成“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对话。通过集中呈现当代古彩创作的最新成果,展现传统技艺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的鲜活生命力:在载体形态上,突破瓷瓶、瓷盘等固有器型限制,拓展全异形陶艺、装置化作品等多元形态,让古彩从“器物装饰”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在纹样构图上,在传承对称、规整的传统范式基础上,融入现代构成设计理念,使经典纹样与抽象元素、几何线条碰撞出全新视觉效果。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展诸多作品深度探索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技艺的应用——数字技术辅助设色破解了传统黑地缩色的技术难题,新型矿物复合颜料丰富了色彩层次,现代陶艺成型工艺提升了作品的立体表现力,这些探索既坚守了古彩“金线勾勒、色彩明丽”的技艺本源,又为其注入了当代艺术的创新基因。
“瓷都”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在三宝瓷源境举行的“国瓷扬帆——景德镇567对外交流瓷主题展”,展出的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对外展览瓷、出口创汇瓷等精品瓷约150件(套),是当时我国陶瓷文化传播、陶瓷产业发展和陶瓷经贸交流的精美物证。这些吸收了中国传统瓷艺精华的陶瓷艺术品,具有难以复制的鲜明时代特征。
本次瓷博会艺术展览,题材、内容和形式丰富,展品涵盖古今中外,堪称艺术欣赏的盛宴、见识增长的课堂。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行的“域外遗珍——福建漳州窑瓷器展”,更让我们见证了古代景德镇制瓷技艺广泛的影响力。
漳州窑的兴起与景德镇有着直接关联。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平定福建叛乱后,将随军的江西籍陶瓷工匠留在了漳州,景德镇制瓷技术从此在漳州发扬光大。据考古发现,漳州窑的模印、刻画技法及构图与景德镇产品极为相似,甚至早期青花瓷的胎釉特征也带有景德镇窑的痕迹。明清时期,景德镇、漳州两地窑口呈现出技术传承、市场互补、风格竞合的密切关系,两者共同推动了中国陶瓷业在大航海时代的繁荣。
□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兴旺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