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传帮带” 乡村“焕新彩” “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活动激发基层新闻工作者的创新力
今年2月,江西省创新实施“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选派400位文化导师下沉一线,以“传帮带”赋能乡村发展。他们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注重激发基层内生动力,通过面对面指导、实景化教学,帮助基层工作者提升策划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文化导师的智慧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为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会讲”到“善谋”
文化导师为扬子洲文旅“破圈”找对路
◎虞晶晶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游静
“导师带来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价值有了更深的领悟。”回顾数月前的那场跨区域调研,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宣传委员虞晶晶感触颇深。她手中正在细化的文旅推广方案,正是那次头脑风暴结出的硕果——今年5月,由南昌市东湖区新闻宣传导师、江南都市报记者游静牵头,赣州市南康区、永丰县、九江市柴桑区、宁都县等多地新闻宣传导师齐聚南昌市东湖区,开展联合调研。他们以文化为笔、以实践为墨,深入一线,共同为文旅“破圈”与乡村振兴“把脉开方”。
调研期间,游静导师不仅现场点评新闻作品,更为扬子洲文旅发展精准支招。“扬子洲不缺美景,缺的是系统的呈现方式。”她建议围绕“慢生活”主题,策划推出一本文旅手册,将龙沙湾的沙滩乐趣、沿岸的生态景观与当地农耕文化串珠成链,以游客视角讲好“一日游”“半日闲”故事,推动特色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流。
这一建议为当地宣传工作打开了新思路。“过去的宣传比较零散,游静导师的建议让我们意识到系统策划的重要性。”虞晶晶表示,目前当地正积极推进相关规划,力争将“金点子”落地为“实景图”,让扬子洲的文旅资源被更多人看见。
数月过去,导师们播下的种子已在基层悄然生长。“导师带来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发展思路的转变。”扬子洲镇党委书记邹斌表示,“新闻导师用媒体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本土资源,让我们在推动乡村振兴时,思路更清、方向更明、抓手更实。”从“会讲故事”到“善谋发展”,文化赋能让东湖区文旅价值持续释放。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文明乡风在柴桑乡土焕发新气象
◎吴沛繁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陈杰
今年以来,九江市柴桑区紧跟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步伐,积极推动文化力量下沉一线,以文化人、以艺润心,让文明乡风在乡土间焕发新气象。
9月24日,在柴桑区新塘乡“桂香迎中秋新风润万家”文明实践活动后台,文艺导师陶婷正为小品《彩礼风波》进行最后一遍排练指导。“表情再生动一点,要让观众看见你们心里的喜悦,感受到咱们破除旧俗的决心!”这个小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不要彩礼、追求幸福”的新观念娓娓道来。
文化导师的“传帮带”,既在舞台上,也在课堂中。新闻宣传导师陈杰曾围绕“乡村故事怎么讲”开设专题培训,结合自身采编经验,通过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乡村新闻素材的挖掘方法、短视频拍摄技巧,有效提升基层人员的宣传实战能力。
从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到课堂里的倾囊相授,文化导师送去的不仅是方法与技能,更是滋养文明乡风的星星火种。柴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蔡玲玲表示,“这段时间,我们看到文艺导师把村民教成‘演员’,将破除旧俗的故事搬上舞台;新闻导师把基层干部带成‘宣传员’,让乡村变化被更多人看见——这正是‘文化下乡’助力基层最生动的体现。”她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搭建本土人才成长平台,让文化导师的“点燃”效应持续扩散,让文明乡风在柴桑区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持久绽放。
现场“开方”传经验
南康低空经济“飞”出好故事
◎南康区融媒体记者曾传浩天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
晴空下的赣州南康低空经济产业园,无人机轰鸣声与机器运转声交织成曲。在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探路者”——南康区新闻宣传导师李巧带领的区融媒体中心采访团队。他们以笔为犁,以镜头为窗,在获得新闻实战经验的同时,更将“走转改”的新闻理念深植心中。
面对园区建设“5个月从荒地到跑道”的奇迹,李巧带着当地记者多次采访园区办公室负责人,挖掘出“24小时吃住在工地的服务专班”故事,提炼出“动态适配企业需求”的南康服务模式。针对稿件普遍存在的“穿靴戴帽”问题,她以园区风洞实验室报道为例,现场删改:“‘填补区域空白’是结论,但读者更想知道‘为什么企业愿为它跨省而来’。”经过反复打磨,一篇原本500字的消息稿,最终扩展为《南康区的天空经济学》的深度报道。
“导师教会我们,速度背后是人的故事。”一名年轻记者感慨,他从新闻导师的采访实践中认识到,产业报道既要懂“天空经济学”的宏观叙事,也要有“螺丝钉视角”的微观观察。
美丽的南康,无人机轨迹划出产业新航线,新闻导师带来的新方法已然落地:从短文到深度报道的跨越,印证了讲好故事的能力就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师徒”结队深入一线
在宁都小炒的烟火气里锤炼“五力”
◎宁都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钟院兰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张祖珍
“跟着张老师跑了这几天,比我过去跑半年收获都大!”在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推动下,宁都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钟院兰与江南都市报记者张祖珍结对,开展“顶岗式结对跟班学习”,他们以火遍全国的宁都小炒产业为“练兵场”,在烟火气中锤炼“五力”。
“以前采访,资料一拿、提纲一列,任务就算完成。现在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脚底板下出新闻’。”钟院兰坦言。她跟随导师深入一线:钻厨房、蹲田头、守冷链、追物流,从每个环节捕捉鲜活素材。“笔力不只是写,更是怎么问、怎么听,把复杂的人和事写‘活’。”在宁都技师学院热浪滚滚的烹饪课堂上,张祖珍带着钟院兰走到一名年轻学员身边。“小兄弟,练颠勺手酸吧?想过毕业后去大城市还是回家乡?”一句拉家常,打开了学员的话匣子,也带出了关于职业规划、回乡创业意愿的鲜活素材。钟院兰看在眼里:“张老师总能找到那个‘活’的人,引出那些‘真’的话。”
目前,“师徒”结队已完成对宁都小炒全产业链的深度走访,报道在《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等媒体刊发后,被多家央媒转载。宁都小炒的故事,正以更真实、更鲜活的方式,走出江西,飘香全国。
“基层点单,导师接单”
以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赋能乡村振兴
◎宋佺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何柳斌
近日,一场特殊的“影像课堂”在欧阳修故里——沙溪镇悄然展开。永丰县文艺导师曹煜帆带着专业设备和满腔热忱,以短视频《荻风·家风·永丰》为教学载体,为基层宣传人员带来一堂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实战课。教学中,曹煜帆紧扣欧阳修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从内容选题、镜头语言到叙事手法,逐一细致讲解。从仰拍展现古建庄严,到特写捕捉《泷冈阡表》碑文的岁月痕迹,再到画面叠化呈现家训与现实交融,基层宣传人员逐渐领悟到,镜头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传递文化温度的桥梁。
“过去拍摄时常感到‘画面缺魂’,在导师的点拨下变得豁然开朗。”沙溪镇一名基层宣传人员表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大家慢慢懂得如何用镜头讲述故事,让欧阳修“清廉孝悌”的精神内核透过画面直抵人心。
同时,永丰县新闻宣传导师何柳斌通过“基层点单,导师接单”模式,针对该县古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的新闻宣传,开展媒介素养专题培训,推动基层干部从不敢发声到善用媒体。“乡镇处处是新闻的‘活鱼’,关键在于用心发现。”导师何柳斌在培训中循循善诱,结合真实案例解析新闻选题的挖掘方法,并对学员作品逐一点评,确保每人学有所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