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真正惠及于民——看吉州区红色基因赓续、古村落振兴与保险赋能的多维探索

2025-10-24 09:25 阅读
江西日报

  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烈场面生动再现;通过720度全景设备,“亲身”体验攻城战役的震撼瞬间……前不久,在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田侯路小学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沉浸式暑期研学活动。

  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的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是吉安市吉州区活化利用文物的一个成功案例。近年来,该区系统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融合发展,在红色基因赓续、古村落振兴与文物安全机制创新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实践路径,推动文化遗产真正惠及于民。

  技术赋能:红色基因传承更沉浸

  “复原场景让我们仿佛亲历了那段历史,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更要传承好这种精神。”参观完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后,学生李梓萱感慨道。

  作为气壮山河的“九打吉安”发生地,吉州区现存红色文化旧址38处,红色历史底蕴深厚。近年来,该区累计投资近3亿元修缮革命纪念设施遗址,收集各类红色物件1.7万件,并修复省级文保单位北伐军新编第二师驻地旧址,成功打造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

  在做好文物修复的同时,吉州区突破传统单点陈列局限,将毛泽东李家坊调查旧址等散落的红色遗址串联成线,打造多条红色研学线路,构建点面结合、矩阵成势的红色教育矩阵。该区还进一步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呈现,综合运用声、光、电及影像、雕塑等多种方式,打造沉浸式教育课堂,提升红色遗址的展示水平与传播效果。

  “我们不仅要让观众看到文物,更要让他们感知历史的温度,使革命旧址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吉州区博物馆馆长习占元说。

  古村焕新:文旅融合激活空心村

  始建于唐代的钓源古村,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后裔聚居地,村内完整保存180余栋明清赣派建筑,被誉为“庐陵文化活态博物馆”。曾经,这座古村面临“人走、屋倒、文断”困境:仅20余名留守老人,建筑年久失修,文化传承面临断裂危险。

  面对这一挑战,吉州区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村民共建”机制,引入专业团队对150栋明清古宅实施精准修复,采用传统榫卯工艺修复1200平方米木构件,完整保留古村原有街巷肌理与建筑形制,让珍贵文保建筑重焕光彩。

  “我们积极探索‘以用促保、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非遗工坊、主题民宿、农耕研学等50余种业态,举办国际象棋中国分区赛、花朝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古村知名度持续提升。”钓源古村运营方负责人孙志明介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钓源古村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09.7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1%、47.68%。文物保护成果真正惠及于民,千年古村焕发勃勃生机。

  机制创新:文物安全装上“双保险”

  17处省市级文保单位挂牌公示,明确属地管理、产权人及使用人、监管单位的各项职责。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推动山前红一方面军攻吉指挥部旧址群、毛泽东西逸亭调查旧址等文物列入省革命文物名录……近年来,吉州区按照国家文物“四普”工作要求,对辖区内红色文化遗址和遗迹展开调查认定,为文物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与名录支撑。

  在此基础上,为破解文物保护“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管护资金不足、风险应对能力弱”等难题,吉州区创新推出“‘四普’文物+保险管护”模式,为文物安全上“双保险”。

  “我们对19处入保建筑实行‘一物一评’‘一物一保’‘一物一案’。”吉州区文广旅局文物股负责人段金梅介绍,该区通过定值保险评估文物价值,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全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陈列馆等提供每年200万元到2300万元不等的保障。保险公司成立巡查队伍,实地排查风险并制定保护方案,以“专业人员+现代科技”降低出险概率,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