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导航:空乘专业女生就业力提升的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作者:王爱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面对2025—2026年复杂多元的就业市场,职业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女生群体的就业工作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笔者兼具媒体、企业及高校辅导员的三重工作经历,结合所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当前空乘专业女生的就业现状与困境。文章提出,必须通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沉浸式实习实践,并精准引导学生树立“大服务观”的正确就业观念,方能有效提升其核心就业竞争力。文中将结合航空、高端零售、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真实招聘案例,阐述具体、可操作的赋能路径。
一、形势与挑战:2025—2026届空乘专业女生就业环境透视
随着后疫情时代航空业的稳健复苏与结构性调整,以及新消费业态的蓬勃兴起,2025—2026年的就业市场对服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量增质升”与“渠道多元”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主流航空公司招聘逐步回归常态,但对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语言能力、危机处理及数字化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高铁、高端酒店、奢侈品销售、品牌管理、客户体验等“泛服务”领域,为具备良好形象、礼仪素养与服务意识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尤其是女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以下几大痛点:
1. 职业路径单一化认知:许多学生将职业目标狭隘地锁定于“空姐”,对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备选职业规划。
2. 技能转化与适配模糊:学生不清楚如何将空乘专业所学的礼仪、沟通、应急处理等技能,有效迁移至其他服务型岗位。
3. 实践经历与岗位要求脱节:课程教学若偏重理论,会导致学生虽有知识,却缺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有分量的实习履历。
4. 就业心态与期望值失衡: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或过度焦虑的心态,对起步岗位、薪资待遇、职业发展路径缺乏理性认知。
笔者的媒体经历让我善于洞察社会需求与个体叙事;企业经历则让我深刻理解用人单位的选人逻辑与人才发展模型。作为辅导员,我目睹了太多学生的迷茫与蜕变。这一切都启示我,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前置、必须精准、必须“接地气”。
二、破局与赋能:优化课程教学,从“知”到“行”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我的课程改革核心是“以终为始,案例驱动,全程浸润”。
(一)课程内容重构:引入“岗位画像”与“能力解码”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不再空谈理论,而是引入大量真实的、最新的企业招聘启事作为活教材,带领学生共同“解码”。
案例一:某大型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招聘启事
核心要求:“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沉着应对航班中的突发状况”“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堂实践:我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跨文化沟通”?如何在模拟情境中处理一位外籍旅客的过度饮酒问题?“团队协作”在航前准备、空中服务、航后交接中如何体现?通过角色扮演,将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
案例二:某知名珠宝品牌“客户顾问”岗位招聘
核心要求:“形象气质佳,懂得高端商务礼仪”“具备出色的客户关系维护与销售技巧”“对珠宝美学有浓厚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堂实践:我会提问:“空乘专业的‘形象气质’与珠宝顾问的‘形象气质’有何共通与差异?”“我们学习的服务礼仪,如何应用于销售场景,实现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再到‘价值销售’的跃升?”此举旨在打破行业壁垒,让学生看到技能的可迁移性。
案例三:好利来“旗舰店运营管培生”招聘
核心要求:“热爱烘焙行业,关注消费体验”“具备基层管理潜能,愿意从一线岗位做起”“擅长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传播”。
课堂实践:我们共同分析,为何一个甜品店需要“管培生”?这揭示了现代服务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望。我鼓励学生思考:空乘专业学习的客舱管理、客户投诉处理,是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运营管理”?我们能否为一家甜品店策划一个提升客户体验的短视频?这直接连接了学生的创意与企业的真实需求。
通过这三个典型案例,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岗位对“服务”的定义虽有侧重,但其内核——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形象管理能力——是相通的。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这种“能力迁移”的认知构建。
(二)教学模式创新:从“讲授式”到“工作坊式”
我利用曾从事媒体策划的经验,将课堂转变为“职业发展工作坊”。例如,在模拟面试环节,我不再是简单的提问者,而是扮演“航空公司HR”“4S店市场经理”“企业行政总监”等多重角色,从不同视角考查学生。同时,引入“校友导师制”,邀请已就业于航空、高铁、汽车4S店等领域的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实践与升华: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理论向能力的转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设计的最终落脚点是实践。我推动建立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级实践模式。
1. 认知实习(大一):组织学生参观机场地勤、高铁调度中心、高端品牌门店,建立行业初印象。
2. 跟岗实习(大二):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至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践。例如,到汽车4S店担任前台接待或客户关系助理,亲身体验如何运用礼仪知识接待客户、处理询价;到好利来等门店参与节假日促销活动,学习零售终端运营。
3. 顶岗实习(大三):集中安排与学生职业规划匹配的长期实习。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至少1~2份有含金量的实习经历,在简历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四、观塑与领航:树立“大服务观”与长期主义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领。我常与学生分享我的职业转型经历:从媒体人到企业人,再到教育者,每一次跨越都是基于核心能力的延伸与对新领域的学习热情。我引导空乘专业的女生们树立两种核心观念:
1. “大服务观”职业视野:服务行业无边无际。从万米高空的客舱,到飞驰的高铁车厢,再到珠宝柜台、甜品店、4S店展厅,乃至企业的前台行政,都是展示专业服务精神的舞台。职业选择不应自我设限,而应基于自身优势,在更广阔的“大服务”领域寻找价值锚点。
2. “长期主义”发展心态:拒绝“一步到位”的浮躁心态。我以“好利来管培生”和“4S店客户专员”为例,向学生阐明,许多企业的基层岗位是管理与技术人才的摇篮。要愿意从一线做起,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展现才华,将最初的岗位作为通向更广阔职业天地的起点。
五、结语
作为一名战斗在职业教育一线的辅导员与就业指导课程老师,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我们必须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赋能者”与“导航员”。通过持续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将其打造为一个动态、开放、紧密对接现实的赋能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习实践活动,架起从校园到职场的坚实桥梁;通过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帮助每一位空乘专业的女生树立起自信、开放、务实的就业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不仅“能就业”,更能“好就业”“就好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她们的职业梦想,在蓝天之上,更在广阔的天地之间,璀璨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