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莫让“燃料玉米”灼伤粮食安全底线
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用玉米粒作燃料的事件,如同一柄投向舆论深海的投枪,激起千层浪。店家以“助农增收”为盾牌,市场监管部门则亮出“叫停令”,网友争论更如鼎中之水,沸反盈天。这场看似微小的商业争议,实则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深刻命题。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生命线,是维系国家稳定的压舱石。每一粒金黄的玉米,都是农民汗水浇灌的珍珠,是国家粮仓的基石。当这些本应滋养生命的谷物化作炉膛里的火焰,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粮食安全红线的灼痛。
从商家视角看,其说辞虽看似体恤民情——收购农户手中的陈化粮,仿佛为滞销玉米打开了希望之门。在“谷贱伤农”的现实困境中,农民确实需要更多销路活水。当丰收的玉米因市场波动而积压,有人收购犹如久旱逢甘霖,这本是善举。但将粮食导入燃烧通道,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期解困的表象下,潜藏着动摇粮食安全根基的风险。
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1.4万亿斤年产量的辉煌背后,是“紧平衡”的常态;人均占有量超安全线的数字之下,是“颗粒归仓”的坚守。把玉米当燃料,即便标注“陈化粮”,也如同在粮食安全的堤坝上凿孔——若今日放任“燃料玉米”的细流奔涌,明日或将导致粮食安全的江河溃决。这种“破窗效应”一旦形成,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将沦为风中残烛。
更令人忧心的是,个别商家借“助农”之名行浪费之实,将颗粒饱满的优质玉米投入炉膛。这种行为犹如在粮食安全的堤坝上白蚁筑巢,表面标榜“增香提味”,实则是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传统的背叛。当商业逐利的黑手伸向粮食资源,我们必须亮起监管的利剑,斩断这股歪风。
此类事件并非孤例,大连等地也曾曝出类似乱象。这些“玉米燃料”事件如同一记记警钟,提醒我们:粮食用途的边界不容模糊,监管的闸门更需严丝合缝。我们要像守护心脏和眼睛一样守护粮食安全,绝不让农民的汗水在炉膛中蒸发,绝不让国家的粮仓因粗放使用而亏空。
烟台“燃料玉米”事件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粮食安全的前沿阵地。我们当以之为镜鉴,将争议转化为守护粮食安全的实际行动:以制度为锁,锁住粮食浪费的闸门;以监管为盾,护卫农民辛勤的果实;以理念为帆,驶向粮食安全的星辰大海。唯有如此,方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让民族复兴的根基扎得更深。
(倪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