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中医药焕发新生机——樟树第56届全国药交会观察
当千年药都遇上现代科技,当守正传承拥抱创新潮流,中医药将焕发怎样的时代光彩?10月16日至18日,樟树第56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成功举办,千余家企业携创新成果亮相,数万名客商齐聚一堂,一系列涵盖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展示、研讨与交易活动,展现了江西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追求与探索。
生态聚合:畅通产业发展全链条
学术研讨会、医药创新药品批文展、新品发布会、直播带货、项目签约……樟树第56届全国药交会,学术引领与成果转化相互促进,产品创新与营销变革相得益彰,推动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全链条贯通。
“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的共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学术引领之下,成果转化的桥梁正在架起。首次设立的“医药创新药品批文展”成为展会亮点,6家创新企业带来的研发成果,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洽谈。“我们致力于搭建专业化平台,促进医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聂娅娜表示。
2万平方米的展区内,12大主题展区汇聚了包括40余家医药百强企业在内的千余家参会参展商。“大健康选品中心”里,老字号与科技企业同台竞技,千余款新品集中亮相,构成了产业链的价值终端,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数字化浪潮同样为中医药营销模式带来深刻变革。展会期间,直播团队创下开幕日成交额1.23亿元的佳绩。“这不仅是对销售渠道的创新,更是对产品研发思路的变革。”樟树市商务局局长刘娟表示。
在招商引资推介会上,扬子江药业集团等十个项目签约,这些优质项目瞄准我省中医药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将助推我省构建更具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参展客商也带来了市场的敏锐观察。有客商建议,樟树应强化中医药全链条布局,发力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开发,同时提升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跨国药企参与,助推“中国药都”品牌走向世界。
科技赋能: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
“您的脉象数据显示需要调理气血。”在中医AI诊疗体验区,游客刘根勤亲身体验后连连称奇:“AI诊疗结果和我今年体检报告相似度超90%。”
今年创新设立的AI中医诊疗体验区,成为现场最具人气的展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等机构携多款中医AI智能设备集中亮相,为观展者带来全新体验。
“这款AI诊疗机器人能自动完成中医‘望闻问切’信息采集,并与海量脉诊数据库比对分析,快速生成个性化的脏腑功能诊断与养生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汪南玥表示,这标志着传统中医诊疗正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此次引入AI诊疗是实现‘看中医,到樟树’品牌升级的重要举措。”樟树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郭志荣说,如今,“名老中医辨证+AI精准检测”的创新模式,既传承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又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了诊疗效率和可及性。
除AI诊疗外,VR神经调节设备、康养机器人等科技产品也备受关注。在仁和药业展台前,体验者戴上VR设备,便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神经调节训练。“我们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这款能辅助治疗焦虑、失眠等问题的设备。”该公司技术人员郑士贤介绍。
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揭示了中医药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巨大潜力。相关业内人士提出,释放这一潜力,需构建一个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完善从技术研发、产品转化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支持政策,将展会上的“亮点”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支点”。
文化引领:打造健康消费新体验
“这款黄芪咖啡既保留了咖啡的香醇,又融入了黄芪的补气功效,很适合亚健康人群。”在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展台前,工作人员正向观众推介新品。不远处,当归口红、黄精雪糕等创意产品,吸引不少年轻人驻足。
从实验室的创新药到餐桌上的药膳,从老药工的绝活到智能诊疗,在樟树,中医药文化加速融入现代生活,引领健康消费新体验。
鼓声阵阵,歌舞和舞龙表演、乐器演奏轮番上演,仁和药都里文化街区人头攒动。药膳展示区内,杜仲腰花、黄芪三宝满坛香、石斛蒸三鲜等20余道药膳佳肴香气四溢。“我们要让‘良药苦口’变为‘良药可口’。”药膳传承人黄少平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中医药不仅要治病,更要防病。”郭志荣表示,通过创新产品研发、丰富体验形式,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此外,街区内还设置了56个美食摊位,汇聚了枸杞百合糕、黄精生椰口味雪糕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从中药甜点到创意美食,应有尽有,游客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享受着舌尖上的养生盛宴。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现场还设置了DIY中药手串、漆扇制作等趣味互动游戏和多处拍照打卡点。街区周边商家同步发放消费券,推出一系列优惠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在休闲体验之余,可以享受实实在在的购物优惠,激发消费潜能。
从坚守“樟帮”技艺到拥抱智能制造,从遵循古法到跨界融合,不断圈粉年轻消费群体,千年药都樟树,在守正创新中,正让中医药焕发新的生机。
本报全媒体记者 舒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