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成势 聚智兴业——吉安县以人才生态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近日,走进吉安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江西立讯智造有限公司的生产线飞速运转,博硕科技(江西)有限公司的实验室灯火通明……2024年,吉安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46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
谁能想到,这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小县,如今成为人才汇聚、产业勃兴的热土。这背后,藏着吉安县以党建为纽带,将人才打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硬核引擎”的密码。
机制创新,招商引才拼生态引力
“以前招商引才靠政策优惠,现在拼的是能留住人才、成就项目的生态引力。”吉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戴兰英的感慨,道出了当地发展思路的转变。面对区域竞争,吉安县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起人才与项目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发展生态。
该县主要领导领衔“人才+项目”重点工程,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对“含才量”高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建立全周期帮扶机制。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立讯技术数字能源产品制造“双百亿”项目就是例证。原本需要半个月的审批流程,7个工作日就完成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的全流程,刷新项目落地速度。“吉安县把人才当宝、把企业当自己人,让我们投资更安心、发展更有信心。”该项目负责人覃俊生说。
“1+5”招商引才矩阵也颇具创新性:1个招商引才公司统筹协调,5个招商引才局各司其职,80余名专员精准对接企业与人才需求。同时,该县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设立4个联络站,让招才引智触角延伸到产业前沿和人才高地。江西优尔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斯红超被聘为“招商引才大使”后,一年内邀请160余家企业前来考察,成功引进7家企业,总投资达34.1亿元。“我积极招商,帮吉安县吆喝,就是看到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对项目的用心。”斯红超说。
党建引领,为人才发展搭台赋能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聚在链上。”吉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赵文权说,2023年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链党委后,以“1+1+N”(1个高新区党工委、1个产业链党委、N个企业党支部)工作法将520名党员精准分布在生产线、实验室,让党建成为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工作法管用不管用,企业最有发言权。博硕科技投产初期因技术工人不足面临“开工即缺人”,企业特派员朱慧兵得知后,通过“三省九校”招工行动,1个月内为企业输送2000余名工人。吉安鑫泰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遭遇PVC胶库存告急,企业通过营商环境监测平台求助后,半小时内特派员罗清上门,启动“链内补给”机制,连夜对接上游企业解决难题。
在吉安县的企业里,“红色车间”“党员先锋岗”成为人才攻坚克难的主战场。鑫泰科技与2个院士团队、6所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建成钕铁硼回收利用基地。截至目前,产业链上的党员累计攻克技术难题34项,申报专利96件。
服务升级,让人才安心扎根创业
“10年来,从‘外来客’到‘产业链合伙人’,我在吉安县找到了家的感觉。”联众线缆科技(吉安)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健说。在吉安县扶持下,他的企业完成高端特种线缆转型升级,还投资2亿元建设国内首个传感器特种导线CNAS实验室,反向引进优尔检测创新产业园,构建起光电线缆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徐健的归属感源于吉安县全方位的暖心服务。县里每年安排2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上级项目资金1∶1配套;10亿元的庐陵产业发展基金为10个优质人才项目注入活力,“科贷通”为27家企业发放贷款1.5亿元。今年启动建设的60套人才精装住房、2家青年人才驿站,让人才拎包就能入住。
“解决了生活难题,更要给人才搭好干事创业的舞台。”吉安县深知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吉安高新区(深圳)科创中心吸引18名科创人才扎根攻关,推动11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落地;与国际星闪联盟深度合作,共建新一代无线声学产业集群基地,释放人才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力。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市级创新平台86家。
殷姿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