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为帆 “江西造”船舶驶向深蓝
长江岸线瑞昌段,下巢湖波光粼粼,江西省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正对码头上停泊的几艘船舶进行舾装作业。短短两年间,这家重组企业凭借技术攻坚、人才汇聚与市场突围,不仅让沉寂多年的老厂房重焕生机,更成为江西首个实现新能源船舶出口的企业。
“就在这个月初,我们刚与韩国船东签下12亿元大单,将建造3艘3.3万吨不锈钢化学品船!”10月24日,新江洲总经理吴秋平的话语中满是振奋。这份订单的背后,是企业凭借技术实力在国际市场的一次漂亮突围。
去年,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韩国造船企业产能趋于饱和,当地船东开始转向海外寻找造船企业,以满足其对中小型船舶的需求。得知消息后,新江洲迅速与韩国船东对接。面对对方提供的规格书、总图、船舱表等资料,新江洲技术团队反复钻研,最终提出600余条优化建议,是国内其他参与竞标船厂的两倍。细致入微的技术方案、专业扎实的行业功底,让韩国船东眼前一亮。经过多轮对比考察,新江洲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以高于同行的报价拿下订单,顺利敲开韩国市场的大门。
“2万吨左右的船舶,大船厂嫌‘小’不愿接,小船厂技术又跟不上,这正是我们的机遇。”吴秋平道出企业发展的定位考量。自重组以来,新江洲始终坚持“立足液货船,深耕多用途重吊船,拓展新能源船”的思路,走高端化、系列化、差异化发展路线。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与国外船东签订19艘化学品船、多用途重吊船订单,在细分市场站稳了脚跟。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支“既懂工艺、又通技术”的人才队伍。“我来的时候,公司刚完成重组,还没接到大订单,厂区仍在改造中。”新江洲总工程师芮晓松回忆道。这位曾在金陵鼎恒、芜湖造船厂负责化学品船建造的行业专家,正是被新江洲的发展理念和干事氛围吸引而来。
为搭建核心人才团队,新江洲创新实施“1+1>2”人才策略:一方面,吸纳原厂120余名技术、生产骨干,保留了宝贵的工业经验和技术积淀;另一方面,从沿江沿海船舶工业发达地区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注入新鲜血液。两支力量优势互补,为企业攻克高端船舶建造难题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技术创新奠定了人才根基。
亮眼成绩背后,离不开“保函破局”的关键一步。出口船舶有个行业惯例:需要船舶出口企业或船厂向船东开具预付款保函,船东支付相关款项后,合同才正式生效。然而新江洲重组初期,无三年财务报表,又缺乏重资产抵押,难以单独获得银行授信,订单生效环节“卡了壳”。
关键时刻,九江市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瑞昌市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动伸出援手,与新江洲组成“联合卖方”,共同对接银行。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帮助企业顺利拿到保函授信,解了燃眉之急,更打破了江西船舶无自营出口权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江西制造、江西自营出口”的突破。
如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新江洲的目光更加长远。“未来,我们将以新能源船为核心,立足国内市场,放眼欧洲市场,努力把新江洲打造成长江中上游的专精特新船舶制造基地。”吴秋平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兆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