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餐成支点,撑起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10月24日中午,宜春市袁州区凤凰街道桂园社区的幸福食堂热闹起来。空气中飘着饭菜香,不锈钢餐台擦得锃亮,20多个菜冒着热气。
84岁独居老人彭金凤一进门,就和熟络的老伙计们打招呼,说说笑笑地走到打菜区,挑选合口味的菜。“彭阿姨,今天的红烧鱼块炖得特别烂,多吃些。”工作人员一边热情地说,一边熟练地帮彭金凤在人脸识别终端前完成身份核验。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吃上自助餐!”彭金凤端着餐盘坐下,笑容满面,“7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政府补贴。在这儿吃,种类多、味道好,比自己在家做饭省心!”
这片热闹景象的背后,是社区对老龄化问题的主动回应。桂园社区党委书记黄兰介绍,近年来,城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愈发突出。作为街道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桂园社区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空巢老人的助餐需求尤为迫切。
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2023年,桂园社区联合物业公司推出助餐服务。截至目前,为辖区及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超5万人次。
“以前这里是闲置的社区用房,堆满杂物,改造成助餐点后,成了老年人的‘第二个家’。”黄兰指着幸福食堂介绍。为让助餐服务落地,社区从资源整合入手,引导物业公司加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由物业公司投入10余万元,将原本闲置的场地升级为集就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为养老服务提供了实体阵地。如今,这里不仅是吃饭的地方,还成了老年人的社交乐园——每周都会举办健康讲座、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活动。80岁的易洪星是这里的常客,他说:“吃完午饭,下午还可以和朋友们下下棋,很开心。”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邹长富也表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还能通过这些贴心的优质服务,提升业主的满意度,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件双赢的好事。
在解决了“有地方吃饭”的问题后,社区进一步聚焦老年人实际生活场景,推动助餐服务精细化。
助餐点采用“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的模式,不仅覆盖本社区,还辐射周边3-5个社区,建起“1+N”服务网络。针对社区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助餐点推出送餐上门服务。服务细节也充分贴合老年人需求,一方面在菜品制作上减少油、盐、糖用量,另一方面引入人脸识别、刷卡消费等手段,让支付过程更便捷。这些服务举措,让助餐点日均服务老年人140人次,成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
在运营模式上,社区和物业也动了不少脑筋——采取“公益+市场化”的方式,为老年群体提供补贴就餐的同时,面向周边居民开放平价餐食供应。物业公司负责前期的场地提供与设备改造,后续则交由专业运营方接手,确保日常运转高效有序。这种“自我造血”形式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服务和盈利能力,为养老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