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露天堆放大量死猪,不能只清场不反思
10月26日,有网友爆料广东罗定一肉联食品企业门口露天堆放了大量死猪,画面中数百头死猪随意堆放,部分已装载上车,场景令人心惊(点击查看详细报道)。所幸当地农业农村局与公安部门迅速响应,涉事死猪已做无害化处理且未流入市场,7名涉案嫌疑人被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这场及时处置虽阻断了食品安全风险,但事件暴露的行业乱象与监管漏洞,更值得我们深思。
平心而论,相关部门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接到举报后立即开展现场消杀、采样检测,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步启动溯源调查,这套“组合拳”有效遏制了疫病传播与环境污染风险,守住了“未流入市场”的底线。这背后,是《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等制度在发挥作用,彰显了监管体系的应急处置能力。
但细究事件细节,诸多问题仍令人揪心。涉事企业作为具备畜禽加工资质的正规机构,本应严格遵守“密闭运输、封闭暂存、规范处理”的法定要求,却将数百头死猪露天堆放,连最基本的防疫底线都未守住。这种行为绝非偶然疏忽,而是对食品安全责任的公然漠视——要知道,病死畜禽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口蹄疫病毒等致病菌,随意堆放不仅污染环境,更可能通过雨水渗透、蚊虫传播等途径引发公共卫生风险。企业逐利本无可厚非,但把“合规成本”转化为“风险转嫁”,无疑触碰了民生安全的红线。
更值得追问的是,如此大规模的死猪堆放,为何直到网友举报才被发现?根据规定,农业农村部门应对病死畜禽处理实施常态化监管,涉事企业的违规操作显然暴露了日常监管的“盲区”。是巡查频次不足,还是检查流于形式?是企业隐瞒不报,还是监管技术手段滞后?这些疑问不厘清,就难以保证类似事件不再重演。此前多地曝光的病死畜禽违规处理案例已警示我们,“事后补救”远不如“事前防控”有效,监管链条的任何一环松动,都可能酿成公共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是“舌尖上的民生”,容不得半点侥幸。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病死畜禽制品,到无害化处理办法的详细规定,制度层面的“防护网”已然织就,但“纸上的制度”要转化为“现实的安全”,关键在执行与监督。此次事件中,涉事企业的违法成本与社会危害显然不匹配,唯有依法从严处罚,才能形成“不敢违”的震慑;监管部门更需举一反三,建立“企业自查+智能监控+随机抽查”的三重防线,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畜禽运输、暂存、处理全流程溯源,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来不是附加题,而是必修课。那些真正将安全放在首位的企业早已作出示范:有的建立病死畜禽即时上报系统,有的引入无害化处理设备实现就地规范处置,这些做法既守住了安全底线,也赢得了市场信任。反观涉事企业,因一时侥幸突破规则,最终不仅面临法律严惩,更彻底丧失了行业信誉,可谓得不偿失。
目前,死猪已被清运,现场已完成消杀,但事件留下的反思不应随之“清场”。食品安全没有“旁观者”,企业当以敬畏之心守底线,监管当以责任之力筑防线,公众当以监督之眼促规范。唯有三方合力,才能让“病死畜禽规范处理”从制度要求变为行业共识,让每一份端上餐桌的食品都经得起检验,这才是对民生福祉最扎实的守护。
(谢镓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