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依托传统小吃懒豆腐,串起荞麦种植、加工、文旅产业链 一粒荞麦“链”出新希望
黄鹏(右)和种植户在查看荞麦生长情况。
霜降时节,万年县荞麦种植大户吴教新看着长势不错的40余亩荞麦,喜笑颜开:“亩产超过100公斤没问题,按照每公斤8元的保护价收购,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
历史上,作为杂粮的荞麦在万年农民眼中,仅是塘边库尾旱地“救急”的补充作物。如今,因为一种传统小吃——懒豆腐,荞麦成了“香饽饽”。懒豆腐发源于万年县湖云乡,有60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以活态形式存在。这道被列入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获评“中国名小吃”的美食,以荞麦与大米为原料,经过磨浆、煎制、摊凉、切丝、晒干等多道繁复工序精制而成,其风味独特,不仅风行万年县多个乡镇,还传到邻近的鄱阳县饶埠镇、乐丰镇及余干县古埠镇等地。
黄鹏是土生土长的湖云人,他从小就知道,一到冬季农闲时,家家户户都要做懒豆腐。过去,物资匮乏,人们一般将懒豆腐掺上青菜煮着吃,只有贵客、稀客登门,才舍得煮上一碗纯懒豆腐。懒豆腐,就是湖云人的乡愁。但是,当地农民仅仅自给自足,懒豆腐没有实现价值提升。
“现在,人们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许多人会增加杂粮粗粮的摄入。”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黄鹏在一家科研机构从事研发工作。他看好荞麦的市场前景,闲暇之余,总在琢磨如何让家乡的名小吃成为大产业。
说干就干。黄鹏回到万年,在老家欧村成立合作社,注册了江西稻荞食品有限公司,开始谋划做大懒豆腐这个具有万年特色的小吃产业。2020年12月,在湖云乡政府的支持下,黄鹏自筹120万元资金,再加上吾峰、白马、栎山等5个村的政府产业扶贫资金120万元,作为项目资金建设了厂房,合作打造湖云懒豆腐加工生产基地。合作社鼓励村民种植荞麦,全部实行订单收购,种植户每亩可获纯利润600元。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目前该县荞麦种植面积达5000亩,成为当地冬季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物。
公司将湖云懒豆腐系列农产品包装成礼盒,销往南昌、上海、杭州等地,目前已形成年产150吨的生产规模,年均销售收入4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的收入。如今,万年县从事荞麦种植、加工和经营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散户共计158家,其中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在万年沃米食文化园内,湖云懒豆腐的传统制作场景鲜活呈现:锅热、猪油打底、倾入米浆、用蚌壳均匀摊铺、翻边出锅、晾干切丝……其制作工艺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体验内容。依托建成的湖云懒豆腐非遗传承基地,当地打造“荞麦美食品尝+非遗技艺体验+荞麦花海观光”荞旅融合业态,年均吸引周边游客约2万人次,荞麦产业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在石镇镇炉前村,坡地上连绵盛开的荞麦花如皑皑白雪覆盖大地,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荞麦花香清淡怡人,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正在花海中拍照的市民刘梅兰欣喜地说。
作为懒豆腐食品制作手工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鹏按照现代企业方式管理,实现标准化加工,并统一品牌包装。注册江西陶稻珍文化旅游公司,通过民俗文化宣传、非遗研学体验课程开发、荞麦花海IP打造,并结合懒豆腐制作工艺、万年的自然风光,在生态农业、食品加工、文化研学旅游三大板块发力,走农文旅融合之路,研学项目每年接待学生1.2万人次。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