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儿歌App推擦边广告,“第三方”不是“挡箭牌”
面向儿童的网络平台,内容安全底线不容退让。将责任推给“第三方”的说辞,难以成为平台免责的正当理由。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点击查看详细报道)。该网友表示,孩子使用的手机因误点广告自动下载了多款陌生软件,可能受到不良信息影响。10月29日,宝宝巴士就此致歉,称已第一时间下线所有广告,并将完善审核机制。
专为儿童打造的启蒙应用,竟成为低俗广告的传播渠道,如此反差令人愕然。当稚嫩童声与成人内容在同一个平台交错,不仅突破了商业伦理底线,更触碰了儿童网络保护的警戒线。
细察事件经过,平台方的回应颇有“套路”可循。先是将问题归咎于“第三方平台接入”,又称“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将其定义为“异常情况”。这样的解释,与以往诸多互联网平台将责任推给“合作方”的应对策略如出一辙。
然而,“第三方”从来不是平台免责的“挡箭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发布者对其平台内容负有法定审核义务。对一家以儿童为用户主体的企业来说,这项责任更是重于泰山。孩子们缺乏辨别力和自制力,他们需要的是最坚固的“防护网”,而非最容易突破的“薄弱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问题在儿童应用领域并非个例。从学习类APP推送游戏广告,到动画平台出现不良内容,类似事件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共同折射出部分平台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失衡,既想通过“免费”模式吸引用户,又要依靠广告投放实现盈利,却在最重要的内容把关环节打了折扣。
现实中,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规对儿童网络保护作出明确规定,但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这说明单靠平台自律远远不够,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外部监督机制。例如,监管部门对儿童网络环境的整治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让法律条文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目前,宝宝巴士已表示将“完善广告主的审核和屏蔽机制”,并研发“强制拦截功能”。这种积极回应值得肯定,但道歉和整改不能止步于危机公关。平台需要真正将儿童保护的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不仅要建立更严格的广告准入机制,更要针对儿童使用特点,设置防止误触、拦截不良信息的“安全锁”。
儿童网络环境的净化,需要平台、监管、家长形成合力。平台方应当摒弃“重流量、轻责任”的短视行为;监管部门需要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家长也要提高警惕,及时维权。同时,社会的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他们的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商业利益的“试验场”。唯有所有面向儿童的产品提供者都能恪尽职责,不含糊、零容忍地守住内容安全底线,才能为孩子们构筑起清朗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更是对整个行业良知的叩问。
(刘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