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大动脉” 畅通“微循环”——南昌积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2025-10-31 10:44 阅读
江西日报

一辆高速列车在杭昌高铁黄昌段鄱阳湖特大桥疾驰而过。本报全媒体记者洪子波摄

南昌市枫生快速路上,车辆穿梭不息。本报全媒体记者洪子波摄

南昌市姚湾综合码头一片忙碌景象。本报全媒体记者洪子波摄

  天空中——南昌至澳门直飞航线已于近期正式复航。今年以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已陆续开通多条国际及地区直飞航线,包括大阪、新加坡、吉隆坡等,每周出入境航班达20架次,这些航线共同构筑起南昌面向全球的空中网络。

  地面上——一座座雄伟的跨江大桥、一条条蜿蜒的快速路打通了城市发展的大动脉。沪昆高铁横贯东西,京港高铁连通南北,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运营,南昌东站、南昌南站投入运行,“一城四站”和“米”字形的南昌高铁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家高速铁路网布局。

  地底下——随着南昌地铁1、2号线延长线开通初期运营,昌北机场、南昌西站、南昌火车站、南昌东站四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与轨道交通的“串联”。加上早已通车的四条地铁,使得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进一步织密。

  近年来,南昌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大力拓展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织就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实施“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城市发展战略,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体验感不断提升,货物流动更加高效。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道通衢,广连八方。省会南昌正以交通“大动脉”的强力搏动,支撑起南昌都市圈的筋骨,连接起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的英雄城,一幅“畅安舒美”的现代交通画卷正泼墨成形。

  纵横四方、联通内外,更完善的交通网络拓展城市空间

  曾经的南昌,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其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自两千多年前西汉大将灌婴在此筑城,寓意“昌大南疆”以来,南昌便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现在的南昌,已成为唯一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毗邻的省会城市,京九、沪昆高铁的交会点,以及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其交通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近年来,南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航空方面,加快完善昌北机场集疏运网络,2025年,昌北国际机场累计开通航线109条,通航78个城市,其中,国内通航点70个,国际通航点8个。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南昌正加快构建“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

  铁路方面,随着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南昌进入了以南昌站、南昌西站、南昌东站为主,南昌南站为辅的“一城四站”时代,高铁优势进一步彰显。当前,昌九高铁建设正加快进行,建成后将有效提高路网运输效率。

  更值得期待的是,《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开篇就明确了南昌的“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赋予南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等新使命。

  根据这一中长期规划,南昌将积极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即:1小时通达南昌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省内其他设区市,4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

  打通交通“大动脉”,将让南昌持续扩大“朋友圈”,与经济发达区域的时空距离变得越来越“短”。

  路网优化、交通升级,更便捷的出行体验提升城市品质

  曾几何时,一到节假日或上下班高峰期,南昌市的井冈山大道、洪都大道就出现汽车排起“长龙”的拥堵情况。如今,这种情况已得到明显改观。

  9月30日,南昌城市建设关键性工程——广州路下穿京九铁路隧道工程主线正式通车。隧道西起迎宾大道,东至博文路,全长约2.5公里,主线设计时速60公里,标准段双向6车道。隧道贯通后,直接串联起朝阳新城、广州路商圈、昌南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有效分流了井冈山大道、洪都大道等主干道的交通压力。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南昌还有很多。当前,南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024年常住人口新增10.22万人,人口增速1.56%,增幅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同时,英雄城正张开双臂,以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与市民游客的便捷出行需求,对南昌城市路网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南昌将干道建设与提升视为交通顺畅的关键。近期,随着一批贯通东西的隧道、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配套道路集中通车,城市交通“筋骨”更加强健,“关节”更为顺畅,各片区之间的连接性与通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城市南大门,新南大道(G320)项目正加速推进全线贯通。这条起于南昌县向塘镇、终于新建区西山镇龙桥村的南北向交通走廊,全长49.106公里,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南大门。

  在城市北部,云翔大道的通车为昌北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老城区,彭家桥改造工程的完工如同为城市交通做了一次“微创疏通手术”,让附近区域的交通循环更加畅通。

  在九龙湖片区,赣州大道的建设同样跑出了“加速度”。

  畅通城市“微循环”,一条条道路的贯通,推动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和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也为城市能级的跃升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人享其行、货畅其流,更强大的运输能力激发城市活力

  金秋时节,位于南昌经开区的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处处涌动着抢时赶工的实干热潮:岸桥巨臂不停挥舞,满载集装箱的货轮在赣江之上往来不息,装卸工人各司其职,轰鸣的机械声与清晰的调度指令声交织成曲。

  一派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背后,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作支撑: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10万标箱,同比增长4.5%,其中内贸集装箱约4万标箱,同比增幅高达12%,外贸集装箱达3万标箱。

  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生产持续“升温”,正是南昌积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增强交通运输能力、助力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水运方面,今年6月,南昌船闸通过能力正式突破5000万吨大关。姚湾综合码头作为南昌港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码头之一,已开展“水+铁+公”多式联运模式,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

  城市干线交通路网建设方面,目前,南昌高速公路里程达517公里,正加快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今年9月,西二绕昌北枢纽实现全线通车,有力支撑了南昌“揽山入城”战略实施。

  放眼望去,一座座新建的厂房随着道路的延展拔地而起;天南海北的旅客们来到南昌,下车后或转乘地铁,或搭乘定制公交,就能方便快捷抵达“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在这里一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观。来到南昌,或骑自行车漫游,或欣赏烟花晚会,或打卡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这座千年古城正因通达的内外交通,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 实习生 吴震仪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