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野蛮放生,为何屡禁不绝

2025-11-03 17:04 阅读
大江网
▲清远一水库旁有人放生大量猫咪(网络截图)

  11月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一群人戴着口罩在广东清远市清城区迎咀水库区域放生大量猫,不少猫被惊吓后攀爬到树上,有的因受惊后跳入水库而溺水。2日下午,记者从当地警方获悉,1日下午已接到报警,目前正由政府多部门联合处理,后续会救助落水及岸边放生猫,并通过监控追查放生人员。

  放生,本该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良风俗,但近年来种种无序、野蛮的放生行径,却让这种善良变了味道。不当、随意的放生,绝非“积德行善”,反而会导致动物不能适应当地环境而死亡,增加疫源疫病传播风险,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成为扰乱当地秩序,破坏生态平衡的导火索。

路人划桨板救援 视频截图

  部分“爱心人士”,只管“放”,不管“生存”,不曾考虑动物能否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是否会被影响。此次事件中,野蛮放生若是导致猫溺亡于水库,污染了水源,害猫儿丢了性命不说,更威胁到了公共用水安全,让附近居民吃水、用水受到影响,如此行径,罔顾公共利益,让“放生”变“杀生”,很难说是为动物好,怕更多是满足放生者“做善事”的心理需求。

  实际上,野蛮放生不仅有悖善的初衷,而且涉嫌触碰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同时,“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然而,放生“清道夫”、放生毒蛇、放生鳄雀鳝……野蛮放生,殷鉴不远,为何屡禁不绝?究其症结,一是部分“爱心人士”观念陈旧,简单地将“放生”和“行善”画等号,没有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二是许多放生行为具有随机性和隐蔽性,监管体系存在盲区,难以第一时间发觉和制止;三是当前对于违规放生者仍以批评教育为主,即使处罚也多是经济罚款,违法门槛和成本双低,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野蛮放生绝非善举,更不能一“放”了之。放生本应是善意与责任的结合,而非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公共利益的漠视,更容不得“利益”黑手侵蚀,唯有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才能让放生回归文明、理性、向善的本真,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守护,更是对和谐共生的文明践行。

  (王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