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五百载的“金蛋蛋”
红泥封藏,咸香四溢。在江西瑞金,有一味流传千年的非遗风味——瑞金客家咸鸭蛋。其中尤以“廖奶奶咸鸭蛋”为代表,其腌制技艺已被列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产品亦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客家咸鸭蛋:“老手艺”变成富民“金蛋蛋”》案例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咸鸭蛋的醇厚风味,穿越两千五百载时光,至今仍在中国人的餐桌上飘香。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已详尽记载了鹅鸭养殖与咸鸭蛋的制作工艺,足见其历史源远流长。
而瑞金,这片位于武夷山脉南段西麓的土地,晨雾如纱,气候温润,赣江源头的清流蜿蜒而过,为麻鸭与胡鸭的繁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腌制咸鸭蛋的传统技艺孕育出丰沃土壤。
瑞金客家咸鸭蛋,历经代代传承,铸就了“蛋白凝如玉、蛋黄溢金沙”的独到风味,融细、嫩、松、沙、油五重质感于一体,入口难忘。
然而,成就这一枚咸鸭蛋,并不简单。从选蛋到封藏,需严格遵循八道传统工序。麻鸭自由放养,以水中小生物为食,产出的蛋品质优良。选蛋时颇有讲究,过小、有斑或微裂者皆被淘汰。洗净后的鸭蛋需置于阴凉处自然风干。而取自瑞金山间的红泥,富含微量元素,去杂碾粉后,成为腌制的重要原料。
腌制技艺代代相传,各家配方或有偏好,核心却相通——将红泥与43度以上白酒、细盐等秘制香料调成泥浆,使每枚鸭蛋均匀裹上3至5毫米厚的泥衣。再撒上充分燃烧后的稻草灰,借其天然成分防腐抑菌。
封藏,是决定风味的关键。缸底先铺草木灰,再将裹好泥灰的鸭蛋层层码入,遵循“一层灰、一层蛋”之法,确保彼此隔离。缸口扎紧密封,移入阴凉处自然发酵——夏日约需四十五天,冬日则长达六七十天。
时间,将朴素食材酝酿成全新美味。在静默的等待中,盐离子缓缓渗入蛋内,改变鸭蛋的性状与风味。长时间腌制引发盐析作用,蛋白质逐渐变性,分离出的脂肪凝聚为金黄透亮的蛋黄油,香气暗涌。
待期满出缸,洗去泥灰,剔除次品,经自然晾干,一枚咸鸭蛋便告完成,其蛋白白嫩如玉,蛋黄红砂流油,营养与风味俱佳。
在瑞金,乡民历来爱“赶圩”。圩日里,街边铺寮或小店中,常见三五好友小聚,点上“美食三件套”——原汁原味的咸鸭蛋、炭火慢烤的豆腐干、一杯温热的客家水酒。农忙之余,圩日是难得的欢聚时刻,几枚咸蛋、几块豆干、一杯水酒,便有无尽话题,闲话家常。
咸鸭蛋也是佳节馈赠的佳品。在瑞金人眼中,圆润的鸭蛋象征团圆,流淌的红油寓意“富得流油”,这些美好寓意与节日主题相呼应,承载着对亲友的深情祝福。
咸鸭蛋的吃法亦丰富多样。不论冷食、热炒、入汤或是佐餐,皆能增色添香。咸蛋黄豆腐、咸蛋黄炒饭、咸蛋黄鸡翅、咸蛋黄三鲜汤……每一道都以独特风味,为餐桌增添别样风采。
如今,瑞金客家咸鸭蛋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深植于瑞金人基因中的美食符号,一种文化的延续。
岁月流转,市井美味层出不穷,咸鸭蛋却始终是瑞金人餐桌上的常客。那古老的腌制技艺,依旧在手艺人之间代代相传——选蛋、清洗、选泥、裹泥、上灰、入缸、封藏、去泥……每一步,都如往昔,未改初心。(钟水旺、朱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