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成势 产业攀“高”

2025-11-05 05:03 阅读
江西日报

  编者按:

  集群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显著特点。我省坚定不移做优做强产业集群,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持续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优质增量,推动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已累计培育118个省级产业集群,实现了“百群百亿”目标。本报今日推出“集群成势产业攀‘高’”整版蹲点报道,将目光投向赣鄱大地的产业深处,聚焦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县的特色产业集群,讲述成长故事,挖掘成功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图片由受访公司提供)

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检测。通讯员 彭健摄

金泰科线缆(江西省)有限公司车间一角。本报全媒体记者 邵平摄

“芦溪造”的硬实力

  当我们打开电灯、启动电器时,很少会有人想到,在纵横交错的电网背后,藏着一个“默默守护者”——绝缘子。它们不起眼,却是电力系统中承担绝缘和连接作用的重要部件。

  在芦溪,一块块瓷土经过成型、上釉、烧结等工序,其机械和电气性能得以改变,广泛用于电站、线路用瓷等领域。芦溪生产的110千伏及以下线路瓷质绝缘子占据国内75%、国际20%的市场份额,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芦溪县百余年深耕绝缘子产业攒下的硬实力。

  10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芦溪县的大莲电瓷(江西)有限公司,只见仓库门口排满了载货卡车,准备装货发往全国各地。“2026年的订单已经排满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扩大产能,今年8月新投产2条瓷质悬式绝缘子生产线和1条隧道窑,预计今年产值可增长40%。

  火热的生产场景并非只在大莲电瓷,眼下,芦溪县不少绝缘子生产企业生产计划已排到2026年,随处可见满负荷运转的忙碌场景。

  近年来,中材电瓷、大莲电瓷、抚顺电瓷等绝缘子“中字头”“国字号”头部企业先后落户芦溪。小县缘何成为投资热土?

  “芦溪本地不仅有完善的产业链,还有熟练的技术工人,给企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兼复合经理陈志鹏说。

  在中材电瓷生产车间旁的空地上,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陈志鹏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公司延伸产业链,建设特高压绝缘子生产必备的材料——氧化铝粉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投产后,不仅能满足公司自身生产需求,还能为本地企业提供原材料。”陈志鹏说。

  当前,芦溪已形成从瓷土加工到绝缘子制造、电气设备集成、检测认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是全国唯一涵盖玻璃、复合、瓷绝缘子的绝缘子产业集群。

  得益于我国特高压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储能产业发展,近年来,绝缘子市场需求稳步释放,为芦溪绝缘子产业带来机遇。

  成立于1993年的江西高强电瓷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民营电瓷企业。经过32年发展,公司产品从10千伏以下的低压线路瓷质绝缘子,更新迭代为750千伏以上的高压线路瓷质绝缘子,产品类别也增加了玻璃绝缘子和复合绝缘子。

  走进该公司二期建设场地,特高压生产线设备正在陆续进场,预计2026年初正式投产。“我们一直坚信,坚持技术创新,研制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助力企业实现真正的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刘长虹告诉记者。

  在芦溪,绝缘子产业的创新从不是“单点发力”。2021年,芦溪县采取政府牵引、龙头企业参与模式,建立芦溪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研究院的“先进电瓷材料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发挥着“技术转化桥梁”的重要作用。

  “绝缘子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工艺控制检测,前端检测及中端的工艺控制十分关键,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提前预警,避免产生不良品。”芦溪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有限公司检验中心副主任许承铭介绍,截至目前,平台已申请发明专利14项、参与制定标准10项、年检测服务超2000样次,覆盖萍乡、湖南醴陵等地120余家电瓷企业。

  在创新驱动下,芦溪绝缘子不仅实现了内在升级,更在智能化、全球化的赛道上加速奔跑,让“芦溪造”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24年,芦溪县绝缘子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58.4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共有1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电瓷电气企业就有94家。”芦溪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曾江介绍,绝缘子产业是芦溪县的支柱产业,今年前三季度,集群营业收入达112.6亿元,同比增长3.14%。

  “为了扩大集群的影响力,我们正全力推进绝缘子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链条化、集聚化发展,加速产业链快速发展。”曾江说。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晖

袁州区的医药“大家族”

  “我们有中医药产业省级以上平台25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家、江西省科学进步奖获奖项目9个……”袁州医药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通告诉记者,早在1999年,宜春就在袁州区规划建设了专供生物医药项目落户的医药工业园,是全省首个医药特色工业园区。

  经过20多年发展,园区内的中医药企业从一个巴掌就可以数过来,到如今发展成拥有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上下游企业的“大家族”,并入选2024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江西海尔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袁州医药工业园的企业之一。1999年成立,2015年完成股改,2016年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2018年收购丹东康复制药有限公司……企业副总经理彭凤玲向记者细数企业发展历程。她表示,海尔思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老药厂转型而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家集制药、药品销售经营、中药材标准种植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民营制药企业。企业营收也从2022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6亿元,今年正全力向2亿元冲刺。

  海尔思的成长之路,正是袁州区通过优质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稳步发展的缩影。该区先后招引中医药百强企业十余家,创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2024年,袁州区中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达25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3%。

  袁州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整合集群内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推动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研发,鼓励企业承接科技重大项目,参与揭榜挂帅,形成自主创新技术优势,提升行业话语权。

  10月29日,记者来到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整洁肃静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检测。

  技术创新,让济民可信核心产品涵盖20余个国家新药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在全国具有广泛市场基础和强劲市场竞争力。同时,作为宜春市少数拥有CNAS认证实验室的医药企业,济民可信的科研成果,正带动辖区企业更好对接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链招商,以链强企,推动袁州区中医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杨通告诉记者,袁州区将中医药集群内本土企业特色优势产品进行分类梳理,形成上下游需求“四图五清单”,帮助企业对接行业内上下游优质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延链补链,也在孕育新的“龙头”。江西春韵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10月末,袁州区即将迎来栀子采收季。记者来到时,春韵药业负责人况运波正在调度工人进行机械维护、仓库管理,迎接即将到来的采收。

  “公司依托袁州区道地药材资源优势,主营防己、枳壳、栀子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产地初加工业务,目前种植规模达5000亩。”况运波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海尔思、百神药业等一个个袁州药企的壮大,让春韵药业从本地单一企业的供应商,逐步发展为以本土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为主、省外基地为辅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春韵药业的业务进一步拓展,成功与贵州省榕江县达成合作意向,在榕江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

  “我们正在深入实施企业培育倍增计划,挖掘工业技改需求潜力,促进中医药产业老树发新芽。”杨通说,为持续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集群规模壮大,袁州区先后出台政策措施近20项,支持中医药企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发展、数字智能改造等,其中,对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资金补助。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吉安县的“声谷密码”

  深秋的赣鄱大地,生机盎然。10月30日至31日,记者走进吉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寻吉安县视听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成长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密码。

  在江西联创宏声(吉安)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个个小巧的耳机和喇叭经过组装及精密检测,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企业总裁助理兼厂长胡兰生拿起一款TWS耳机说:“我们生产的真无线耳机,常年供应华为、vivo、oppo、reamle等知名厂商。”联创宏声具有几十年音频技术沉淀,自主研发及制造能力突出,产品实现从有线耳机到无线蓝牙耳机的迭代。“我们每年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设备更新,与设备厂商联合研发的自动化产线工艺走在行业前列。”胡兰生说。

  聚沙成塔非一日之功。

  时光回溯至2013年,初来乍到的联创宏声,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独奏音符”。“当时配套不完善,很多材料需要从外地采购,成本高、周期长。”胡兰生回忆道。转变始于集群发展的理念。吉安县锚定电子信息产业,聚焦视听设备细分赛道,精耕细作,着力打造“中国中部声谷”。

  链式发展,如同为产业注入了强磁场。先歌音响、协讯电子、博硕科技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富鸿金属、谊盛电子等配套企业闻风而至。曾经的“独奏音符”逐渐汇聚成“交响共鸣”。“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在这里从愿景正变为现实。

  在先歌音响(吉安)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阿里·木巴希尔在此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刚来时周围还很荒凉,现在厂房鳞次栉比,变化翻天覆地。”这名来自伦敦的声学专家,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这里空气清新,人淳朴热情。”

  旗下拥有乐富豪、国都、美声等十余个国际知名品牌的先歌音响,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引进外籍专家、深度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突破DSP音频处理、多引擎发声等前沿技术,技术水平达国际电声产品领先水平。

  先歌音响行政部经理刘明武介绍,公司通过深耕本土供应链、加大数智化改造投入,销售额保持稳健,正积极布局车载音响、智能音响等新赛道。

  产业集群的活力,不仅在于大树参天,也依赖于毛细血管畅通与“智慧引擎”驱动。

  在金泰科线缆(江西省)有限公司的崭新厂房内,总经理吴建红指着一卷卷细如发丝的特柔线缆介绍:“别小看这线缆,它是许多智能设备的神经与血管。”面对传统视听线缆领域的红海竞争,金泰科未雨绸缪,将研发重心转向无人机、机器人所用的动态柔性线缆,并获得发明专利。“我们每年投入销售额的6%以上用于研发,人均月产值近20万元。”吴建红说,他们正密切关注VR、AR等新兴视听设备线缆需求,准备随时切入新赛道。

  而在江西优尔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斯红超带领记者走进大规模燃烧实验室。“这是国内首家全球最高等级大规模燃烧实验室,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名身兼吉安市招商大使的检测专家,利用其在业内的深厚人脉与平台公信力,吸引十余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吉安,促成投资超50亿元。“检测平台就像产业的路由器和信任背书,能有效降低企业认证成本,加速产业集聚。”斯红超说。

  产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宜的土壤与气候。吉安高新区管委会科发局副局长陈碧莹介绍,园区坚持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绘制精细的“四图五清单”,按图索骥进行延链补链强链。锚定首位产业,出台配套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全链条为企业护航。

  从“听”的耳机音响,到“视”的LED显示,吉安县视听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已汇聚企业66家,年产值突破301亿元,成为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这里既有“大象起舞”,也有“蚂蚁雄兵”,形成了龙头带动、多点支撑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邵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