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诉说半生故事
《经历》
邹韬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深夜捧读邹韬奋的《经历》,没有隔着时空的疏离感,反倒像与一位阅历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促膝夜谈,听他缓缓道来半生故事,那些关于求学的辛酸、职场的坚守、理想的践行,在“明显畅快”的文字中徐徐铺展,直抵人心。
《经历》以作者的个人成长为核心脉络,呈现其求学工作的经历,还原其真实的生活轨迹。按发表时间与创作背景可分为两段:1-6节、52-60节发表于1936年8月23日至11月29日的上海《生活星期刊》,以朴实的文风记录求学困惑与职场摸索,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了一个青年在成长路上的真实悸动,充满生活实感;7-51节则创作于1936年12月至1937年2月在江苏省高等法院看守所羁押期间,文字融入困境中的人生思索,满含对理想的坚守,更具力量感。附录《我的母亲》以细腻叙事传递真挚亲情,同时借母亲的人生境遇,折射出封建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反思结合,引发读者对制度与人性解放的深层思考,让全书既完整呈现个人经历,又延伸出时代深度。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作者成长的真实记录。童年时期,邹韬奋遵从父愿入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父亲希望他能朝着成为一名工程师的目标迈进,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条稳定且体面的人生道路。然而,邹韬奋自始至终对算学、物理一类的科目提不起兴趣,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痛苦的状态。他在书中坦诚地写道:“我所以不喜欢做工程师,并不是不重视工程师,却是因为我自己的能力和工程师没有缘分。”几经周折,邹韬奋毅然决然地报考以文科见长的圣约翰大学,凭借勤奋努力和扎实的文科功底,最终如愿考上。转校后,邹韬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以前上课时的烦闷感一扫而光。这种心境的转变,不仅是因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相符,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自行选择要走的路。这份挣脱世俗束缚、追寻内心热爱的勇气,成为他精神成长的起点。
办刊生涯是邹韬奋成长过程中的又一个关键阶段。1926年,邹韬奋接手《生活》周刊,打破其关注职业教育的传统定位,革新编辑理念,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内容,并在信箱一栏讨论读者提出来的种种问题,对于编排方式和相片插图也很注意。而后,他还推动杂志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更多聚焦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让《生活》周刊渐渐转变为宣扬正义的舆论刊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周刊以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洞察和诚挚的悲悯,积极回应时代之所需,针砭时弊、为民发声,对黑暗势力迎面痛击,对民众关切有求必应,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种办刊理念不仅让《生活》周刊影响力大幅提升,更让邹韬奋深化了对社会的认知,坚定了以新闻出版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
今年是邹韬奋诞辰130周年,此刻重温《经历》更具意义。书中没有刻意渲染“伟大”,仅以质朴笔触,勾勒出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淬炼成长的轨迹。他从遵循父命、懵懂迷茫的少年,到挣脱束缚、追寻志趣的青年,最终成长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战士。
更进一步看,邹韬奋的成长之路,正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缩影。他主动投身社会实践与革命实践,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与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更让自身成长突破了个体局限,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坚实力量。
□ 陈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