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明:视野开阔的法学教授(图)
30余年躬耕讲台与学术前沿,南昌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永明教授从刑法课堂到立法一线,始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回应时代,将生命伦理等前沿议题引入法学研究与教学之中,推动学科交叉与教学创新,又积极参与刑法修正案等国家立法研讨,推动多项意见被采纳入法,用行动诠释了“以法为笔,回应时代”的学者担当。
熊永明发表学术演讲(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熊永明,1969年3月生,现任南昌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1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著著作数部。
从刑法课堂到学科前沿
10月31日上午,南昌大学法学院A245教室里,熊永明时而雄辩激昂,时而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得刷刷轻响。从传统刑法理论,到基因技术犯罪等前沿交叉领域,他的刑法课堂总能激起学生的思考火花。
早在2008年,熊永明就将法学视野投向生命伦理与临床医学的前沿领域,前瞻性探讨基因技术、器官移植等生命科技犯罪领域的刑法问题。熊永明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便于随时捕捉乍现的灵光。无数灵感汇聚,成为科研的种子。10余年来,他埋身于浩瀚的德日、英美法系文献原本中,著书立言,其中多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熊永明主持并完成了江西省教改重点项目“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参与创设“研—模—战”一体化培养链,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践和真实战场淬炼,让冰冷的法律案例在课堂上“活”起来,培养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成果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以学术回应时代需求
不止停留在课堂与书本中,熊永明的研究也延伸到社会现实,回应时代需求。
2012年,《江西省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起草调研启动。熊永明受邀参与草案论证,并受聘成为江西省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委员,参与江西省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和江西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关于“活体移植”的论证工作。如今,他仍担任南昌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为器官移植、医学实验等敏感临床伦理审查提供合规咨询,以专业法律知识精准守护医学创新。
在立法领域,熊永明始终与国家法治建设同频共振。2006年,他率先关注胎儿性别鉴定入罪问题;2008年,聚焦利用影响力受贿罪;2021年,研究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议题。他先后参与刑法修正案(六)草案、修正案(七)草案及修正案(十一)草案的研讨,提交建设性修改意见23条,其中4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最终化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
2015年,熊永明作为牵头人之一举办“第八届两岸四地刑事法论坛”,汇聚100余名学者,共议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器官买卖等新型犯罪治理问题,推动区域法学交流与互鉴。2018年至2023年,熊永明带领师生团队深入省内多所监狱,开展“降低重新犯罪”主题巡讲,用法律指引新生。作为江西省“六五”普法高级讲师团成员,他走进社区与乡镇,举办法治讲座,惠及群众逾1.3万人次。
今年,熊永明开启了新的研究课题——重修20年前聚焦伪造文书罪的博士论文。在AI重塑世界的当下,文书已从纸笔转向数字算法。“法学研究者随时要保持开阔眼光。”熊永明说,对他而言,这份对旧课题的重新审视,也是法学这一古老学科对科技浪潮的新回应。
◎文/王政 记者方维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