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思政课“走新”更“走心”——来自井冈山研学的“青春之声”与“师者之答”
“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从不可能到可能,我们做到了”……11月3日晚,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裴鸿卫、校党委副书记刘国云、导师团队与刚刚从井冈山研学归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生们围坐一堂,共同完成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的最后一章——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是从井冈山绵延至校园的“心灵迁徙”,在秋日静谧的校园里奏响了一曲“青春之声”与“师者之答”双重奏。16位研究生结合自己井冈山研学的参观学习、现场授课、团队作战、徒步行走和复盘反思等环节,分组逐一汇报了学习收获和感悟。毕熙斐同学在学习中认识到许多原本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完成,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有效提升学习方法;史曦睿同学分享了对团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胡贵同学从徒步行走的切身体验中领悟到为什么井冈山革命道路虽曲折,但前途光明;刘草林同学认为研学让自己对团队协作与战略规划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李丽沙同学充满感恩,认为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得益于学校党委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的高度重视,决心将此次井冈山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学习与成长的动力,致力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同学们还以青春的视角抛出“学习”“成长”“初心”之问:“怎么面对不同的受众宣传好党史故事,让故事更有温度?”“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走好属于自己的‘新长征路’?”……这些青春之问,直抵心灵。

作为名誉班主任,裴鸿卫认真听了每位同学的发言,并逐一进行点评。他表示,井冈山研学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围绕“学习之问”,裴鸿卫结合自身经验叮嘱学党史不能浅尝辄止,要多读好文章,做到随时记录思考;要注重党史资料的挖掘,多听亲历者讲一手史料;要重视研学实践,在研学中学会讲好党史故事,读懂党史故事里的情感,“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围绕“成长之问”,裴鸿卫强调既要主动积累知识、夯实理论基础,也要积极学习实用技能、补齐能力短板,努力成长为兼具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人才。围绕“初心之问”,裴鸿卫以信仰为灯,用革命先辈的精神密码回应青春困惑,强调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师生在问答与共鸣间实现育人的升华——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让思政教育真正直抵心灵。
刘国云指出,此次井冈山实践研学充分体现学校党委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求知求学”研学模式的探索,对研究生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式。
团队负责人王彦红以“全力托举”“全情投入”“全力以赴”总结了此次研学活动,认为同学们为“弄懂一个知识点,弄清一件事”,激发了“弄懂一个知识点,弄清一件事”的内驱力,做到了“从不可能到可能”。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同志现场聆听了这堂思政课。
据悉,该专业全体同学此前赴井冈山开展了为期3天的研学活动。活动打破传统模式,自主组建“燎原”“先锋”“向阳”“星火”四支队伍,以“小组领学、分点研学”的创新形式,接力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茨坪毛泽东旧居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五大红色地标,在沉浸式探访中回溯峥嵘岁月,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张春柳、马墨宁、毕熙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