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玉山脉深处 绿色勘查攻坚——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玉山县红岭饰面花岗岩矿勘探项目绿色勘查纪实

2025-11-07 17:14 阅读
大江新闻

  大江新闻讯(通讯员徐瑶柯许宏钢)云雾缠绕峰峦,绿意浸透沟壑,怀玉山脉深处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生态的厚重。2025年的夏天,一场意义非凡的绿色勘查“攻坚战”在这片美丽的山林深处悄然打响。

  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地调院承担的“江西省玉山县红岭饰面花岗岩矿地质勘探”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在陡峭山势与茂密公益林间,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绿色生态勘查路”。最终,他们以“索道为主、栈道为辅”的创新模式,不仅如期交出勘探答卷,更在绿水青山间写下了资源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酷暑里的时间考验

  “3个月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既要快,更要保质量、护生态!”6月的怀玉山脉,烈日炙烤着大地,地表温度突破35℃,项目负责人杨成手持矿区地形图,指着连绵起伏的山体,向队员们下达任务。在高差近500米的山区,不仅要完成野外地质填图,还要高效推进10个钻孔的地质钻探施工,这无疑是一场攻坚战。

实地勘查

  这短短90天的野外勘探期,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环环相扣的链条,设备运输、钻孔施工、数据采集,任何一步延误,都可能让整体进度“卡壳”。

  “以往的矿区勘探,设备运输、施工推进都相对顺畅,可这里是陡峻的山区,还是公益林保护区,难度翻了好几倍。”有着10年勘探经验的老队员许宏钢坦言,起初队员们虽顶着巨大压力,但没人有过退缩的念头,红岭饰面花岗岩矿的勘探成果,将直接为当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的矿业经济发展,这份责任让每个人都铆足了劲。

  生态与效率的两难困境​

  真正的考验,藏在怀玉山脉东南麓的陡峭山势里。

  红岭矿区海拔从480米直抵960米,480米的最大高差让山体坡度陡增,部分区域近乎垂直。山间公益林枝繁叶茂,每一株树木、每一寸土壤都维系着区域生态平衡,生态保护红线绝不能触碰。

  起初,项目组曾考虑过传统方案,开挖盘山便道,让大型机械进驻工地。可一算账,这个想法刚提出就被否决了,要修通到山顶的便道,至少要砍伐上百棵树木,不仅会破坏公益林,还可能引发滑坡、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完全违背绿色勘探的要求。​

  那靠人力搬运设备?钻探所需的钻机主机、钻杆、泥浆泵等物资总重约20吨,最轻的钻杆也有30公斤。“别说扛着设备爬山了,空手上山顶都要歇好几回,要是真靠人扛,单台设备运输周期至少要20天,还没等开工,3个月的工期就过半了。”项目组的技术员又算了笔账,人力搬运不仅效率低,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陡峭的山路上,一旦脚下打滑,设备和人都可能滚下山崖。

  “既要把地下的资源摸清楚,又不能给山上的生态留‘伤疤’,这道题怎么解?”第一次现场踏勘后,项目组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到深夜,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画满了地形草图,有的标注了可能的运输路线;有的计算了植被保护范围;有的则罗列了不同设备的重量参数。方案提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既保生态,又提效率”的完美答案。

  绿色勘查的破局之策

  难题面前,第八大队的队员们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们先是想到了无人机吊运,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作业区山势陡峭,气流紊乱,大型直升机难以精准定位。小型无人机的载重又有限,连最轻的钻杆都吊不动,刚试了两次,这个思路就被彻底排除。

  “天上走不通,那就换个思路‘架通道’!”项目组决定“扎进”矿区,重新摸排地形。队员们每天带着测量仪器徒步穿越密林、攀爬陡坡,记录每一处的海拔、坡度、植被分布,晚上回到办公室后,再对着数据反复测算、画图。

  经过10余次踏勘论证,一套创新方案终于浮出水面,钻探工程采用模块化便携式钻机,设备运输则构建“索道为主、栈道为辅”的立体运输体系。

  方案确定后,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在钻探施工中心区域,他们先是用无人机勘测路线,再靠着人力将钢索、滑轮等设备运到山涧两侧的山顶,搭建起一条轻型货运索道。当钢索跨越山涧、缓缓绷紧时,队员们都忍不住欢呼起来—这条“空中走廊”,成了设备运输的“生命线”,钻机模块、钻孔岩心、油料等物资,通过索道上的吊运箱平稳运输,全程不接触地表,既避免了碾压植被,又省却了开挖便道的麻烦。

货运索道

  “以前靠人扛,一天最多运半台设备,现在索道一响,物资当天就能到现场!”负责运输的队员看着吊运箱里的钻机,兴奋地拍起了手。​

  人员通行和短距离设备转运,则交给了“临时栈道”。队员们根据山势,用钢管做支架、木板做踏板,搭建起离地约30厘米的架空栈道。这些“生态天桥”顺着山势蜿蜒延伸,既保证了队员在陡峭山路上的安全,又最大限度保护了下方的土壤和植被。栈道下方的小草、灌木,依旧能正常生长。“栈道是可拆卸的,等项目结束,我们会把钢管、木板全部运走,山上很快就能恢复原貌。”生态保护专员蹲在栈道旁,轻轻拨开下方的杂草,语气坚定地说。​

架空栈道

  这套绿色方案的成效,远超项目组的预期。钻探施工效率提升了3倍多,原本预计20天的设备运输周期,缩短到了短短3天。人力成本降低40%,还避免了因天气延误工期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整个勘探过程中,公益林零破坏、生态零污染,真正实现了“在保护中勘探,在勘探中保护”。

  绿色勘查的创新答卷​

  8月的怀玉山,热浪翻滚,野外最高气温达35℃以上。为避开正午的酷暑,队员们每天在天际刚泛鱼肚白时便整装出发,背着沉甸甸的地质包,踏上通往山顶勘探钻机平台的陡峭山路。这段单程需徒步2小时的路程,成了他们每日工作的“开胃菜”。“我们必须赶在太阳完全发威之前到达峰顶,要不然就要烤成肉干了!”杨成一边擦拭着额头不断滚落的汗水,一边给队员们鼓劲。

  早上7:30许,当队员们抵达钻机平台时,所有人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即便此时是一天中相对凉爽的时段,灼人的热浪也已悄然裹住全身。但没人顾得上休息,短暂调整后,便迅速投入到钻孔监测、数据记录等紧张的工作中。

  9月,随着最后一个钻孔数据采集完成,红岭饰面花岗岩矿地质勘探项目如期完成。

  怀玉山脉依旧青翠如初,山间的索道已拆除,栈道痕迹也渐渐被植被覆盖,地下的矿产资源被详细探明,地上的生态画卷依旧完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