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连接东非高原的致富路——江西中煤肯尼亚马萨比特B75三标公路项目建设纪实
大江新闻讯(通讯员徐 军、余志林)近期,在东非高原的烈日下,一条崭新的沥青路正沿着大地的脉络,向远方延伸。这是江西中煤建设者们在肯尼亚马萨比特地区,为当地铺就的发展致富路——B75三标公路项目。
马萨比特镇的空气中弥漫着沥青的热气。中外建设者们站在刚刚铺设完成的路面上,身后是轰鸣过无数日夜的压路机。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在风中舒展,为团队数百个日夜的奋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最初的勘测放线,到路基填筑、水稳层施工,再到如今沥青路面的全线贯通,每一道工序都深深烙印着“中国建设”的严谨与温度。
荒原上的“江西中煤智慧”
非洲的施工难题,没有现成答案。建设者们扎进荒原,做真正的“探路者”。
马萨比特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优质砂石。如从百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料,仅卡车燃油费和损耗费就占建材总成本的四成。
项目团队望着工地旁裸露的火山岩犯了难:深褐色的岩石布满蜂窝状气孔,用铁锤一敲就碎成渣,怎么看都不符合路基建设的要求。
但没人愿意轻易放弃。实验室技术员每天抱着岩样奔走于临时实验室,烘箱里的岩块烤了又凉、凉了又烤,水泥与石灰的配比表改了一版又一版。为了测试改良土的抗压强度,项目总工程师邹斌与实验技术员迈克尔彻夜守在压力机旁,直到晨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屏幕上终于跳出“强度达标”的红色字样——历经上百次试验,他们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研发成功的“火山岩改良土”,不仅完全满足路基技术要求,还直接节省了30%的建材成本。原本被视为“废料”的火山岩,一跃成为工地上最抢手的“宝贝”。
缺水,是横亘在施工面前的另一只“拦路虎”。
项目沿线淡水比油还金贵——水车需从60公里外取水,13000升水花费100美元,是国内用水成本的20倍,相当于一名当地工人半个月的工资。项目初期,连工人洗手都要按瓢分配,洗完的水还得攒着冲厕所。
项目团队不甘心被水卡住脖子。项目经理助理余志林顶着40℃的高温,带着团队在营地四周反复测量,最终用一片片彩钢瓦搭建成倾斜的集雨棚。每当下雨,雨水顺着瓦面凹槽流入地下蓄水池,溅起的水花让守在池边的工人忍不住伸手去接。
施工废水也没被浪费。他们用砂石和滤网搭建起简易过滤池,浑浊的废水经三层过滤后变得清澈透亮,通过洒水车喷洒在路基上——既有效抑制扬尘,又提升了改良土的强度稳定性。
靠着这种“攒水”“省水”的智慧,团队硬是实现了“用水自给”,每月节省水费约1万美元。
蓄水池边悄然长出的几丛野草,成了荒原上最鲜活的绿色希望。
中外师徒共筑路
在B75公路的建设现场,“黄背心”是最亮眼的符号——它不分肤色,只认担当。
项目部专门开设“师徒课堂”,由经验丰富的中国技术员担任导师,从火山岩破碎的力度把控,到过滤池砂石铺设技巧,手把手带教当地工人。为突破语言障碍,技术员们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双语操作手册”,将复杂的配比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刻度标识。
邹斌还将自己的试验笔记翻译成斯瓦希里语,带着当地领头工长伊萨克反复实操,优化改良土搅拌流程。2个月后,伊萨克不仅能独立完成路基压实检测,还能根据土壤湿度灵活调整洒水频率。他自豪地拍着胸脯说:“现在我也是‘技术专家’,这条路有我的心血!”
项目明确“属地化用工超70%”的目标,从游牧青年中选拔工人。
雷特的蜕变是最好的注脚。这位曾随父亲在工地打零工的牧民,因一次测量时的细心被项目负责人看中,入选技术组。中方工程师从最基础的水准尺读数教起,还为他量身定制了汉语学习计划。一年后,雷特不仅能独立完成路基放线,还能用汉语流利地汇报施工进度——从日结临时工,成长为月薪翻三倍的属地技术骨干,并带动5名部落青年加入团队。
他说:“以前我的牧场在草原,现在我的‘牧场’在这条公路上。”
一条路带动的蝶变
公路通车后,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观的是时间成本锐减——马萨比特镇与赛盖尔镇之间的车程缩短了三分之二。牧民如今当天即可往返市场,牲畜运输死亡率下降80%,收入平均增长40%。
经济活力随之迸发。过去因交通闭塞而价格高企的水泥,如今价格回落,村民们纷纷翻建砖瓦房。赛盖尔镇吸引了冷链仓库投资,当地牛羊肉得以直接出口。公路沿线涌现出小餐馆、修车铺等新业态,年轻人不再外出务工,选择在家门口创业。
对当地居民而言,这条路的意义远不止“走得通”。
牧民凯勒指着这条路感慨良久,“以前赶着牛群去赛盖尔镇集市,要在土路上颠簸大半天。现在沥青路通了,牲畜不掉秤,卖价也能更高。”小商贩萨米已开始规划,在公路沿线摆上水果摊——这条路不仅改善了交通,更带来了把生意做到隔壁镇的可能。
在东非高原的湛蓝天空下,这条公路宛如一条金色纽带,一头系着中国建设者的坚韧与智慧,一头连着非洲人民的梦想与未来。每一条公路都是一座桥梁,它跨越的不是地理的阻隔,更是文明的融合,最终抵达的是繁荣发展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