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症

2025-11-08 05:07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如今,肥胖已不再是单纯的“体型问题”,而是公认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体态美观,更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随着健康意识提升,防治肥胖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中医与西医对肥胖的认知各有体系,二者结合能实现“1+1>2”的防治效果,为肥胖人群提供科学方案。

  一、肥胖的中西医认知:不同视角,本质相通

  西医认为,肥胖的核心是能量代谢失衡,当摄入能量持续超过消耗能量,多余能量便以脂肪形式堆积于体内,形成肥胖。其诱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不足及内分泌失调等,比如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代谢速率减慢。

  中医则将肥胖归为“肥满”“痰湿”等范畴,核心病机是“脾虚湿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功能虚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便会转化为“痰湿”,堆积体内导致肥胖。此外,肝气郁结会影响气机运行,肾阳气虚会致水湿代谢失常,这些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肥胖,体现了“整体观念”的诊疗思路。

  二、中西医结合防治:标本兼顾,精准施策

  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立足各自优势,实现“标本同治”。

  饮食干预是基础,需中西医理念融合。西医强调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搭配三大营养素,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建议将每日热量分配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中医则根据体质辨证施食,如痰湿体质者多吃冬瓜、薏米等祛湿食物,脾虚体质者宜食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同时强调“食勿过饱”“细嚼慢咽”,既能控制热量又能调理脾胃功能,提升营养吸收效率。

  运动干预需科学适配。西医建议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结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配合2次力量训练(如深蹲、平板支撑),通过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中医可辅以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这类运动强度温和,能通过调节呼吸与气机,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痰湿排出,尤其适合中老年及体质较弱人群。此外,日常可增加碎片化运动,如饭后散步15~20分钟,帮助消食化积。

  干预手段需辨证选用。轻度肥胖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中重度肥胖可在西医指导下使用短期减重药物控制食欲、改善代谢,同时配合中医针灸、艾灸或中药调理。针灸可刺激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健脾祛湿,中药则按证型用药,如痰湿型用二陈汤加减,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减少西药副作用,巩固减重效果。针对老年肥胖人群,西医需重点监测心肾功能,中医可侧重用温和的食疗方与推拿手法;青少年肥胖需在西医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前提下,结合中医小儿推拿调理脾胃,避免过度节食影响健康。

  三、常见误区与科学指引:避开陷阱,长效管理

  防治肥胖需避开误区。部分人依赖“节食减肥”,短期减重后易反弹且伤脾胃;有人盲目使用“网红减肥药”,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还有人迷信“局部减肥”,认为针对腰腹、腿部的局部运动能精准减脂,实则脂肪代谢具有全身性,局部运动仅能锻炼肌肉,无法单独减少该部位脂肪。中西医结合理念强调“循序渐进、长效管理”,减重速度以每月3%~5%为宜,同时关注体质调理。此外,需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西医定期检测体脂率、血糖等指标,中医通过舌苔、脉象判断体质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此外,肥胖防治需兼顾心理调节。西医认为压力过大会导致皮质醇升高诱发肥胖,中医则认为“思虑伤脾”,二者均强调可通过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中西医辨证调理,才能实现体重稳定控制与体质提升。

  总之,肥胖防治需摒弃“单一手段”思维。中西医结合,既用西医精准把控代谢指标,又以中医调理整体体质,再结合科学饮食、规律运动与心理调节,才能构建起全面、长效的肥胖防治体系,帮助人们实现健康减重。

  李毅 邻水县安康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