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守初心 青春著华章
编者按
记者的新闻理想永远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向纵深推进的浪潮中,变革的是方法与路径,不变的是初心和责任。在技术前沿,我们探索人机协同生产的传媒未来;在国际舞台,我们讲述连接中外的赣鄱故事;在转型一线,我们不断重塑“全能型媒体人”的定义;在服务终端,我们传递连接与服务并重的温度;在广袤城乡,我们谱写扎根基层的生动乐章。我们的故事,是勇立潮头的担当,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值此第26个中国记者节,江西日报社5名编辑记者的转型故事,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新闻人在“变”与“不变”之间的智慧抉择与精神坚守。唯有在变革中坚守初心,在坚守中勇于创新,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新闻人的精神坐标。
从笔杆子到技术流:数智赋能让主流声音更鲜活
人物名片
李芳,江西日报社政法科教部记者、江西省“四个100”新闻宣传导师。自投身媒体行业以来,始终扎根新闻采编一线,曾参与全国两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报道,多个作品入选中宣部“三好作品”、中央网信办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国际短视频大赛及江西省“三好作品”,多次获得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李芳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相关报道。
青年说
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一名记者,我亲历了媒体融合10余年的浪潮变迁。《跟着AR走进抗战烽火记忆》特刊,见证着我从笔杆子到技术流的转型。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天,江西日报推出全国首张AR交互报纸,致敬伟大胜利。
那一天,我正在天安门广场参与阅兵仪式现场报道。采访间隙,我打开大江新闻客户端,将特刊版面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并写下感悟:“系统性变革里,我们既是记录者也是探路者。”短短几分钟,这条动态便收获近百个点赞,同行留言“这才是主流媒体的新模样”,令我深切感受到变革的力量。
这份凝聚了报社7个部门、30余名同事心血的特刊,既是江西日报AR报纸4.0的迭代成果,也是报社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一次生动实践。
从创意到落地,作为牵头部门的政法科教部,在社领导的指挥调度下,借助系统性变革带来的融合之力,统筹各方资源,在技术上进行大胆创新,更注重以互联网思维和用户需求为导向,精准优化内容。
为吸引年轻人,将版面上手绘的抗战地标升级为3D互动;为满足军事历史爱好者的需求,在深挖涉赣重大战役史实细节的基础上,增添视频的声光效果,于虚拟空间渲染出紧张的战场氛围;为传递人文温度,将老兵访谈制作成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让照片“动起来”的视频,形成强烈的情感互动,最终构建起“新闻+科技+场景”的新型传播模式——读者戴上Rokid AR Studio智能眼镜,或通过智能手机,便能“置身”于烽火岁月。在AR技术赋能下,平面报纸变成了可互动的空间,单调图文升级为立体影像,让新闻有了N种打开方式。
这些年来,我逐渐学会出镜主持、剪辑视频,以及运用AR、H5等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江西故事。我也愈发明白,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既要能用文字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内容,又要在笔杆子与技术流之间找到平衡,让正能量成功破壁、出圈,精准抵达每一名受众。
节日感言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以一个节日致敬一个职业,这是国家给予新闻工作者的莫大荣光。何为记者?记者何为?我想,记者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同时也是推动时代的力量。如今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迭代一日千里,新闻行业迎来颠覆式变革,唯有敏锐与坚守,应成为记者不可或缺的底色。
从讲述江西到链上世界:向世界讲好江西故事
人物名片
余荷丹,江西国际传播中心(江西日报社国际传播中心)外语出镜记者,专注于国际传播内容的策划与制作。入职以来,先后主创《六一特别报道:聚焦中乍新生儿发展中心》《签证便利落地稳,外企高管为何青睐江西》等国际传播作品;参与主持全省首档外文访谈栏目《城市会客厅》;参与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2025世界VR产业大会等重大活动报道,积极探索江西故事的全球表达。
余荷丹(中)与《城市会客厅》首期节目嘉宾合影。
青年说
我是一名外语出镜记者,我投身行业的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局——全球传播格局重塑,主流媒体加速转型。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中,我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我的工作不仅是讲述江西故事,更是搭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我最深的体会,正是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对话中共生。
当我的镜头对准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景德镇采风线路上的国外媒体代表时,我看到他们饶有兴致地绘瓷,其中土耳其49W新闻网联合创始人穆罕默德,在瓷盘上画了一朵栩栩如生的郁金香。他告诉我,这朵花象征着友谊与希望,正如中国和土耳其之间日益紧密的文化联系。那一刻,土耳其的郁金香“绽放”于景德镇的瓷盘之上,文化的对话,就在色彩与线条间悄然流淌。
在国际传播中,语言是骨架,情感则是灵魂。
还记得《城市会客厅》第一期,我们邀请了来自马达加斯加的乔安安和来自法国的托马。他们在节目里谈起对江西的情感——这片土地,从异乡成为第二故乡。那份真挚与眷恋,让我深刻体悟:传播的力量,往往来自情感的共鸣与细节的温度。
与此同时,技术的变革也在不断拓展媒介的边界。今年报道赣超时,我们团队尝试用AI技术生成一首英文歌曲《为城而战Fight for Our City》,我们和外籍友人共同演唱,并邀请海外留学生组成的“一带一路”乐队把这首歌带到赣超赛场。这种新颖的创作方式,让我真切感受到“技术赋能内容”的力量,也更清晰地看到,系统性变革正在重塑我们生产内容的方式、拓宽想象的疆域。
作为新闻“新兵”,我很幸运能以一名青年记者的身份,参与这场正在发生的系统性变革。它让我看见主流媒体的未来,也照见自己的成长。面对技术、理念与传播方式的持续变化,我愿在“变”中坚守热爱,在实践中笃定前行——让更多江西故事走向世界。
节日感言
我们这一代青年记者,在变革中成长,于浪潮里前行。变的是技术平台,是思维与表达方式,我们需要加快适应;而在新闻的世界里,有些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新闻价值的坚守,对真实与温度的追求。
从幕后到台前:“全能型媒体人”诞生记
人物名片
徐楫越,大江新闻客户端的一名出镜主播。自从加入赣超直播团队后,通过策、采、编、播、剪、发等一系列功夫的修炼,让他直接进入直播的“筑基”阶段,网友们在《大江球评》栏目里,看到他编辑、出镜、剪辑的作品,见证了他从传统采编领域跨越到“全能型媒体人”赛道、探索“一专多能”的成长之路。
徐楫越进行《大江球评》视频录制。
青年说
2017年盛夏,阳光炽热而明亮,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怀揣着对媒体行业的憧憬与热爱,踏进了江西日报社大江网站那扇庄重而充满希望的大门。
那时,我是聚光灯外的一名节目协同者,为出镜主持人策划选题、撰写文案、做剪辑、扛机器,虽然累,但心中充满了渴望,深知每一次的参与都是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熟练掌握了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的视频内容生产全流程工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提升了对热点新闻的敏锐度,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热点,为后续内容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024年,我尝试做个人账号,《楫越说》应运而生,这个承载着我梦想与努力的个人账号,成为展示自我的新舞台。从选题策划开始,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突出个人风格;撰写文案时,必须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观众;出镜环节,展现出最自信、最真实的一面,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AI工具的使用,更为工作带来高效……半年间,我制作了200多条短视频,粉丝数与播放量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夏天,又一个全新的挑战摆在我的面前——多形态报道赣超。这对于我来说,既是一个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大江球评》栏目的出镜主播,我深入分析每一场比赛各队的战术打法、球员表现,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赛事的理解,撰写球评并为观众提供专业的赛事解读。出镜时,我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将赛场的激情和氛围传递给每一名观众,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大时代,我从传统采编到“全能型媒体人”,从单纯依靠人力到借助AI技术赋能,每一步的提升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让我取得了成长和进步。
节日感言
在这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我想对年轻的同行们说:让我们以热爱为帆,以创新为桨,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一起奋勇前行,书写青春故事。
从媒体人到连接者:让服务有温度,连接有力量
人物名片
熊紫玥,大江新闻《宠爱》频道主理人,参与频道筹备、上线及运营全流程,负责对接科研资源打造“宠爱智库”、运营“宠爱圈”倾听用户声音、推动“宠宝巴士”服务落地。她主导的“灵玥玩宠”板块,则是将专业内容趣味化的成果。
熊紫玥参与第三届宠物产业创新大会宣传报道。
青年说
接手《宠爱》频道前,我对媒体的理解特别简单:就是发发资讯、追踪热点,是新闻的传播者。直至看到江西日报社系统性变革方案里的那句话——“大江不只是传播平台,更是热气腾腾的美好生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不只是单向的资讯输出,更该是帮大家搭起情感、需求和产业的连接者。
筹备频道的时候,我跟着报社“五项变革”的节奏,抓住“文化+科技”拓展产业新赛道这个点,把“靠专业说话”当成核心。我多次对接赣州大健康宠物科学研究院,把专家资源变成我们的“宠爱智库”。当推了篇“狗狗主动道歉”的专业解读,评论区好多人喊“离谱又可爱,原来狗狗还有这小心思”,我才真切感受到“连接权威资源”的价值。频道上线后,“宠爱圈”里的用户互动更让我感到暖心。有人晒出家里猫咪把卷纸缠成“婚纱”,自己蹲在满地纸屑里哭笑不得的视频,评论区立马炸开了锅:“同款拆家选手!我家昨天刚换第三卷纸”,还有宠物行为专家调侃“建议给猫咪办个‘纸质艺术品创作证’”。本来互不认识的养宠人,因为这些真实又可爱的日常聊到一起,这种自发形成的快乐共鸣,这不正是连接者最实在的样子吗?
现在报社在宠物赛道又添新服务——江南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能直接办犬证了,不用出门,手机点几下就能给爱犬办“身份证”。当初对接政务部门的时候,我们就想着,办犬证不只是加个入口,得让大家“办得方便、管得省心、养得合规”。有个提前体验的用户对我说:“以前跑好几趟才办下来的证,现在几分钟搞定,还能收到养犬提醒,太省事了。”这时候我才明白,媒体真正站稳“连接者+服务者”的位置,不是靠说得多好听,而是能实实在在帮大家解决类似“给宠物办合法身份”这种民生小事。而“新闻+政务服务+科技+产业”这条路,也越走越清晰。
节日感言
变的是身份——从只懂“传播资讯”的媒体人,变成帮大家搭桥梁、解难题的连接者;不变的是初心——不管怎么变,“新闻为民”的根不能丢。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里,我们借着宠物这个小切口,让服务有温度,让连接有力量。愿所有同行都能在变革里找准方向,用年轻的劲头让主流媒体扎根生活、传递温暖,在坚守里创新,在陪伴里一起成长。
从文字记者到视频主播:一次主动拥抱变革的尝试
人物名片
童梦宁,江西日报社记者通联部记者、编辑,江西省“四个100”新闻宣传导师,有60余篇作品获江西新闻奖,获评全省新闻战线“走转改”先进个人、“江西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十佳”等。9月份携崇义创作团队策划并执行“赣潮C位战”文化导师百县联动直播之崇义首播活动。
童梦宁(右)在崇义县融媒体中心与搭档交流直播文案。
青年说
我的办公电脑保存了两组有关蹲点崇义的工作照片,一组是我向当地通讯员传授新闻业务技能,和他们讨论选题,帮他们改稿等工作场景照片;另一组是我担任“赣潮C位战”文化导师百县联动直播之崇义首播活动的主播,在上堡梯田行进式直播的活动照片。两组照片,记录着我从文字记者到视频主播的转变,更见证我作为党报记者中的一员,在变革中勇于挑战自我,跳出传统写稿思维,融入融媒传播思维,首次以主播身份出镜,学会当“多面手”。
我从事党报新闻工作十余年,懂得如何把政策讲透,擅长在字里行间找深度和温度,而主播对我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行业术语。主播在直播过程中要控场、要互动,同时还得应对突发状况,且全程行进式开展,无提词器辅助,更无台词文案在手。更为棘手的是,此次直播不是以往“记者跑现场”,而是整合省市县三级资源,加之在百县联动直播中,崇义为全省首场直播的县,这让我和崇义创作团队必须精心策划并设计直播场景及相关细节。
我白天跟着团队穿梭于上堡梯田间反复踩点,连田埂边的土坑都作了预案,拉着搭档、乡镇干部或农家乐店员逐句对台词;晚上和团队挑灯夜战,反复调整直播场景和台词,就寝前仍独自对着镜子练表情、学控场。在持续数个日夜的坚守中,我们改了十余版脚本,把“千年梯田”拆解成“春插、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故事,设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读+村民唠嗑”等互动环节,每个转场设计情感共鸣点。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省市县三级资源共享、平台互通、宣传同步,崇义首播活动圆满落幕,收获了230余万总观看量、在线观看人数超14万人次的亮眼成绩。
我深深懂得,这不是我个人的“首秀成功”,而是主流媒体记者跳出舒适区,拥抱变革的一次“破茧”。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聚焦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乡村生活及产业发展,是丰富内容供给、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途径,既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彰显了主流媒体服务地方发展、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担当。
节日感言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让主流媒体更接地气、有生气,变的是角色、是技能、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初心。我愿做变革里的“赶路人”,以创新破局,以担当续航,记录伟大时代,讲好百姓故事。
(本版配图均由本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