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深耕“春天的事业”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
“十四五”以来,省残联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五年的深耕,既是对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本质的深刻诠释,更是以体系化的制度创新,有力托起广大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保障与发展双向发力显成效
江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效,是江西民生答卷中格外厚重的篇章,更是社会文明进步在赣鄱大地上温暖人心的生动缩影。
江西始终将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作为基石,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助残项目连续18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
我省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补贴标准稳步提升。“两项补贴”标准分别由2021年的每人每月60元、70元统一提高至2025年的110元,有力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生活需求。同时,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政府代缴政策,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确保大多数残疾人能够享有基本保障。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对于残疾人而言,它不仅关乎生存和发展,更是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十四五”期间,全省深入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挖掘公益性岗位资源、加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岗位和精准的指导服务。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省残疾人就业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就业稳定在1.5万人以上;6.4万名残疾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就业竞争力;4151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
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也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
为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全省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康复救助制度,提升康复服务质效。
2025年,省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提标纳入省民生实事,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5万元提高至2万元,使更多残疾儿童家庭享受更高水平的康复服务。0到6岁残疾儿童的基本康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实现每名残疾儿童都能享受不设年限的全程康复救助,切实保障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基本权益。
五年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已惠及5.04万人次,为残疾儿童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推动了残疾儿童群体的健康与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保障孤独症儿童权益,省残联牵头联合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等11个厅局,研究制定并出台了加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的政策,推出19项保障措施,涵盖早期筛查、康复救助、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托养服务等多个领域。同时,探索建立了0到6岁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干预与康复救助的衔接机制,筛查干预试点工作已覆盖全省。
此外,我省进一步完善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扎实推进自助互助康复工作,切实满足残疾人群体的基本医疗与康复需求。
持续改善平等参与环境
在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程中,也应注重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同步提升。全省出台《“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开设残疾人广播节目,开展残疾人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丰富了残疾人的文化生活。
残疾人体育事业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发展。省内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赛事中奋勇争先,屡获佳绩,并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激励了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休闲健身,持续推动社会对残疾人群体平等参与的支持与认可。
五年来,全省持续致力于消除障碍,推动残疾人平等、充分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在残疾人权益保障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累计为7.2万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6.2万名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评残服务。同时,打造“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和“赣好惠残”一体化平台,极大提高了残疾人办事效率,让生活更加高效便捷、暖心爽心。
同时,我省着力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完善省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并聘请法律顾问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全省已建立17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办理案件4230件。省残联与省司法厅联合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和“有法帮你·法暖残疾人”行动,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1.75万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14件,开展法治宣传438场,减免法律服务费用39.5万元。
下一步,省残联将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让广大残疾人在奋斗中追梦圆梦。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政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