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标准最高增长83% 城乡新增就业8.4万人——“十四五”江西残疾人事业交出暖心答卷
11月7日,我省在南昌召开“十四五”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江西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两项补贴”标准分别从2021年的每人每月60元、70元,统一提高至2025年的110元,增长率分别达83%和57%,惠及48.78万困难残疾人和50.13万重度残疾人。
文/周泽涵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49.9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据介绍,江西将49.9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将6.7万残疾人纳入特困救助,将4.39万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在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方面,落实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政府代缴政策,全省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江西还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两项补贴”标准分别从2021年的每人每月60元、70元,统一提高至2025年的110元,增长率分别达到83%和57%,惠及48.78万困难残疾人和50.13万重度残疾人。同时,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制度,目前已有1.43万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获得居家照护、日间照料或机构托养服务。
◎72.08万人次享有基本康复服务
这5年,江西累计为72.08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23.88万人次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双双稳定在85%以上。
在全国率先由省残联联合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等11个厅局,共同出台加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的政策,围绕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康复救助、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托养服务等方面,推出19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
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5.04万人次残疾儿童受益。2025年,将0—6岁残疾儿童救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万元提高至2万元。推动儿童孤独症和脑瘫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并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全省已有259家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实现覆盖,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
◎城乡新增8.4万残疾人就业
江西省深入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积极拓展非遗传承、订单式培训等就业新路径,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为残疾人创造更合适的就业岗位、提供更精准的指导服务。
全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8.4万人,已就业残疾人总数达40万人,就业率达62.57%,残疾人就业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每年帮助超过1.4万残疾人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通过农村阳光助残就业基地安置农村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家属就业超1.1万人;全省共有1.02万家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3.12万残疾人就业;城乡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超6.4万人次;发放金融助残贷款近6亿元;开展“实赣有位来”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帮助4151名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年平均就业率居全国第一方阵,较2020年提高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