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直播打赏套上“缰绳”
屏幕那端,是精心设计的“悲情剧本”与“情感陷阱”;屏幕这端,是盲目挥霍的打赏与难以填补的心灵空虚。当直播打赏从一种互动异化为充斥着低俗、欺诈与非理性选择的社会现象,来一场涤荡网络空间的清朗行动势在必行。
近期,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通过专项整治,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4个方面突出问题,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播打赏管理功能,加强直播打赏营利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直播生态,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直播打赏是数字时代的新型文化消费形态。在理想状态下,创作者通过优质内容获得回报,观众通过打赏表达认可,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然而,一些不良主播不当牟利,某些平台也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使这一互动机制时常成为精心设计的“情感收割”陷阱。比如,通过虚构人设、操控话术、编造剧情等手段,一些主播将用户的同情与信任诱导为非理性消费。更令人忧心的是,某些直播内容将触角伸向辨别力弱、自控力差的未成年人,不仅践踏了商业伦理的底线,更触碰到公序良俗的红线。
以问题为导向,此次专项行动紧扣整治重点、直击病灶。一方面,专项行动将目光投向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可谓有的放矢。这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或特定群体性,更容易突破公共规范的约束,滋生隐秘的诱导与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专项行动强调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突出问题,目的是引导消费者为值得的内容付费,而非在他人的操控与蒙蔽中丧失理性、损失钱财。
在直播生态链中,网站平台居于核心枢纽位置,绝不能只享受流量与打赏带来的红利,而将管理责任抛诸脑后,必须告别“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此次专项行动明确要求网站加强打赏限额、消费提醒和营利权限管理,规范榜单、团播、PK等功能应用和互动玩法,健全投诉举报和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等,旨在推动网络平台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建设,有利于从源头上筑牢行业健康发展的防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治理直播乱象不能单靠平台自律,还需要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格局。主播群体应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优质内容赢得市场认可,而非依靠低俗炒作获取短期流量。用户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理性消费意识,避免被话术操控、情感绑架。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宣传引导,帮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防范意识。此外,要创新监管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现精准识别和及时干预。
此次专项行动既是对直播乱象的一次重拳整治,也是价值引领。我们期待,通过这场治理,网络直播行业能够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短期获利转向可持续发展,从无序竞争转向规范运营。当每一个直播间都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文化空间,当每一次打赏都基于真实的价值认同,当数字经济的活力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持续迸发,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清朗、更加健康的网络生态。
乐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