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

2025-11-10 04:39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承载千年历史,蕴含哲学、艺术、习俗等丰富内涵的智慧结晶,深刻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思维方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将其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必将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努力开辟价值观孕育与践行新路径,使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与文化的育人属性得以充分发挥。

  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和使命。通过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价值,使人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是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这一理念既根植于中华文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传统,又在新时代被赋予守正创新的现实意义。从社会风尚建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良好社风、民风、家风的价值根基,能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从文化价值转化来看,通过发展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等现代产业形态,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个体成长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激励他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作用,要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建立贯通机制,推动教育、文化、社会等各方协同联动,形成目标同向、资源互补、力量协同的育人体系。通过系统性规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更深入地融入教育,使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各环节,为构建积极健康、富有生机的文化生态夯实基础。教育部门应当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支持教学创新与课程建设。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应当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阶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培养一支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流媒体要发挥在价值引导与典型宣传方面的作用,积极拓展传承载体与传播渠道,通过多样化传播方式展现优秀实践案例、树立文化传承榜样,增强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与传承自觉。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作用,要让它从典籍与场馆中“走出来”,融入日常、化为风尚,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可以开设国学概论及艺术人文等文化课程,设立茶艺、书画、围棋、古琴等选修课。充分挖掘校史馆、美术馆、博物馆、标本馆等场馆资源,实现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一体化,让广大青年学子在不同文化场景中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文艺工作者走进校园,举办学术讲座、文化沙龙,开展艺术表演,以美育浸润校园。通过将经典古籍纳入教学、举办诗词大会、开发智能诵读应用等方式,使深奥的哲理与优美的文辞融入生活场景,在诵读与研习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为青年学子的精神成长注入人文底色。

  坚持以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发展。建设数字档案、智慧平台和沉浸式教学场景,运用数字化展厅、智能化互动体验等技术手段,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场景与表达空间。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统筹运用各级各类社科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文化单位和学术团体等学术资源,推动相关主题研究机构或组织建设,培养引进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端研究人才,系统梳理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将提炼出来的文化内涵有机融入校本课程开发、纪实内容创作与文化产品设计之中,实现传统内涵的现代化阐释、传播载体的场景化构建。通过教育推广、社会传播与数字应用等渠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发挥培育个体品格、滋养社会文明的作用,为育人工作提供深厚持久的文化支撑。

  吴丹樱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