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机制

2025-11-10 04:40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它不仅促进了贸易和投资增长,还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技术的交流与创新,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然而,相较于沿海发达地区,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创新与开放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大的金融市场和雄厚的科技实力。江西和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毗邻,产业互补性强。积极对接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先进技术和资金充足的优势,对江西拓展市场空间、提升技术水平和开放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在对接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江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在经济合作方面,两地贸易相通,超20%的江西制造出口香港,广东是江西利用省外资金的第一来源地,香港还是江西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在产业对接方面,江西与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多元化、互补性强的特点。两地产业链紧密相连,江西约三分之一的国内投资来自广东,超80%的外资来自港澳。在贸易便利化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关部门加强合作,推行了“单一窗口”“无纸化通关”等措施,简化了通关手续,提高了通关效率。在投资自由化方面,进一步放宽了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降低了投资门槛,加强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政策协调,为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面向未来,还须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一是健全协调机制。健全江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是确保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首先,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构。该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合作事宜,定期召开会议,就合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决策。其次,明确协调机制的职责和运行规则。协调委员会应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制定详细的运行规则和程序,确保协调机制的高效运转。例如,可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合作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提高合作的透明度和协调性。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区域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确保合作各方能够公平分享合作成果的关键。首先,制定明确的利益分配标准和依据。在合作项目中,应根据各方的贡献、资源投入、风险承担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标准和依据,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产业转移项目中,可以根据转移企业的投资规模、税收贡献、就业带动等因素,合理确定江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利益分配比例。其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各方的利益诉求和合作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应建立利益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利益分配方案,以适应合作的变化和各方的利益需求。

  第二,加强制度对接与创新。一是加强贸易制度对接与创新。这是实现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关税政策的协调,逐步降低关税壁垒,实现关税的减免和优惠。其次,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制定和采用统一的贸易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等非关税措施,减少贸易中的技术性障碍。例如,可以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对符合标准的产品实行“一次认证、结果互认”的制度,提高贸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再次,创新贸易监管模式。可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经验,创新贸易监管模式,提高贸易监管的效率和水平。二是加强投资制度对接与创新。这是实现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保障。首先,统一市场准入规则。江西应尽可能与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例如,可以共同制定区域性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享有与本地企业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其次,简化投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时间成本。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制度对接与创新。这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首先,统一市场监管标准。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制定和采用统一的市场监管标准,如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等,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其次,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协作。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协作,建立跨区域的市场监管执法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区域的市场违法行为,如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等。

  第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一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江西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明确产业转移承接的方向和重点。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产业转移承接的方向和重点,优先承接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例如,可以重点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推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优化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江西应进一步优化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落户。例如,可以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优惠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转移成本和风险。再次,加强产业转移承接的服务。在土地供应、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强协商沟通,确保产业转移顺利进行。例如,可以设立产业转移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延伸与升级产业链。延伸与升级产业链是实现江西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合作,实现垂直整合,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例如,江西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可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工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其次,推动产业链的水平整合。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产业链同一环节的合作,实现水平整合,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再次,促进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打造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集群是实现江西产业协同发展、更加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载体。首先,加强产业集群规划的协同。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实现产业集群的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例如,江西可以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制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双方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的分工和合作重点,促进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其次,共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建设产业集群所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能源等,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再次,共享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共建共用,如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孵化器等,为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例如,江西可以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中心,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夏杰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