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三舰”逐浪壮国威,“硬核实力”护家邦
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入列,这艘舷号18的钢铁巨舰,将与辽宁舰、山东舰一起逐浪,中国海军自此迈入“三航母时代”。而1960年,同样是在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中国彻底结束了没有导弹的历史。从“东风穿云”到“三舰破浪”,跨越时空的巧合里,藏着中国自立自强的必然。“三航母”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国家实力的“硬名片”,是人民安宁的“压舱石”,更是民族复兴的“加速器”。
三舰逐浪,是技术自立的铿锵答卷。福建舰是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电磁弹射型航母,排水量超8万吨,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较山东舰实现质的飞跃。从辽宁舰的“改装起步”,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技术领跑”,短短十余年,中国航母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三级跳。这背后是上千家企业的协同攻关,是数十年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彰显了中国智造的硬核底气。
三舰逐浪,是军民融合的生动实践。大国重器从来不是封闭的“独奏曲”,而是联动发展的“交响乐”。福建舰的建造中,湘电股份、宝钛股份等民营企业“揭榜挂帅”,从电磁弹射部件到阻拦索系统,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更可贵的是,航母技术正加速“军转民”:中压直流系统被移植到交通网络中,690兆帕级耐蚀钢应用于高铁车体、跨海大桥和深海钻井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军民融合产值规模达到7.30万亿元,国防需求牵引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反哺国防建设,这种“国家出题、企业答题、全民受益”的良性循环,让强军与富民同频共振。
三舰逐浪,是和平发展的坚定宣言。中国航母的航迹始终指向和平,“三航母”的意义在于“远海防卫”,在于形成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筑牢国家安全屏障。面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挑衅,面对个别国家的海上搅局,三艘航母如同“定海神针”,让妄图兴风作浪者不敢轻举妄动。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发展航母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护佑万里海疆,为了保障全球贸易通道安全,这正是“能战方能止战,强国方能安邦”的深刻内涵。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滨,三艘航母劈波斩浪、守护海疆;从军工车间到民生赛场,航母技术赋能发展、惠及百姓。“三航母”时代的到来,见证着中国工业体系的韧性,彰显着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大国重器将相继亮相,而中国必将以更强大的实力,在世界舞台上书写和平发展的新篇章,让每一朵浪花都见证国泰民安的幸福图景。
(刘诗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