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中的不灭匠心
2025-11-10 10:57 阅读
江西日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洪子波摄影报道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连续烧造时间有700多年。10月29日,记者来到吉安县天祥公园耕泥坊,记录吉州窑陶瓷的烧制过程,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映山。
吉州窑产品丰富,釉色多样,包容并蓄,兼采众长,独树一帜,其古朴、典雅、厚重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吉州窑的众多产品中,木叶天目盏堪称一绝。这种盏始于南宋,将一片树叶置于施完天目釉的坯体上,经高温烧制,树叶灰与釉面融合,留下独特的叶子脉络纹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吉州窑虽能生产木叶天目盏,但技术不稳定,后来更是因人才流失而近乎失传。伍映山深知木叶天目盏对吉州窑的重要性,便把它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保存好优秀的传统技艺,我们可以改变吉州窑产品的功能、装饰性、实用性,但是烧制技艺的文化理念、哲学智慧不能丢。”伍映山说。数年来,他摒弃商业材料和工业材料,坚持使用本土材料,恢复传统烧制方法,不断尝试,成功用古法烧制出木叶盏。
2025年3月,伍映山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还原、恢复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路上,我会一直努力下去。”伍映山说。
10月29日,吉安县天祥公园耕泥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映山正在拉坯。
伍映山带领学生为陶瓷土坯清理灰尘。
采摘用于制作木叶天目盏的桑叶。
给瓷坯上釉。
采用古法柴烧的传统工艺烧制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