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天工开物》何以受追捧
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惊艳亮相到全国100余场密集巡演,舞剧《天工开物》用累计超10万观众、全网超过10亿次曝光量的亮眼成绩掀起一股“天工热潮”。这部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为原型的舞剧,不仅收获了舞台艺术的成功,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生动注脚。
舞剧《天工开物》的成功并非孤例,类似的文化创新早已蔚然成风。比如,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跨界方式,让典籍中的文字走出故纸堆,生动地在观众面前呈现;《非遗里的中国》通过创新表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多元方式,解锁非遗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让观众直呼“过瘾”。文化的生命力,始于坚守本真,兴于创新表达,一个重要的激活途径在于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让古老的文化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实现深度契合、同频共振。
如果说《天工开物》原著是古代科技智慧的创新结晶,那么同名舞剧则实现了舞台艺术的突破,为“文化的相遇”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桥梁。从裸眼3D和多维影像视觉技术,到蒙太奇和时空交错手法,舞剧把电影的现代科技手段搬上了舞台,赋予艺术表演电影级的质感,堪称“文艺界的大作、舞剧界的大片”。近年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愈发丰富。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等作品以前沿视效技术融合经典文化IP,向世界展现东方美学的魅力。实践证明,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就能更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注入持久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形式如何新颖,艺术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情感联结。舞蹈是心灵的对话,一部作品要真正感动观众,必先打动自己。《天工开物》舞剧导演说道:“有网友捕捉到舞台上的宋应星动情流泪的瞬间,表示很感动,实际上,有表演者演了多少次就哭了多少次。我们的演员真的是拿命在演,用‘天工开物’的精神做《天工开物》这部剧,相信观众能感受到我们的真心和诚意。”诚如斯言,艺术的价值在于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当观众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获得心灵的慰藉,便是艺术最动人的打开方式。
让心灵的对话持续传递,让“文化的相遇”影响更多人的生活,还需要更多元的传播路径、更贴近民心的活动载体。不久前,赣超赛场上演了舞剧《天工开物》,宋应星扮演者身着古装舞动身姿,不时与穿现代服装的演员、孩童互动,赢得观众热烈掌声。从高端艺术殿堂到大众文体赛场,从线下到线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些“烟火气”和互动感,才能变得更有温度、更具活力。这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群众的期盼。
胡海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