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海昏侯墓的“之最”,不止于文物本身
千年前的漆木流光,竹简上的隶字如新。11月8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上,专家梳理总结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并公布了海昏简牍的最新修复进展。那些跨越两千年的文物依然在诉说传奇——万余件珍宝重现西汉风华,全本诗经竹简填补学术空白,最早炒钢毫针见证古人智慧。这场持续十年的考古发现,不仅挖出了“海昏之最”,更挖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筑牢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物是文明的活化石,更是自信的硬支撑。海昏侯墓的发掘堪称汉代文明的全景式呈现:1200枚诗经简牍完整记录“诗三百五篇”,字迹端正的齐论语填补典籍缺失,还有蒸馏酒器、医用毫针等实物,勾勒出秦汉时期的生活图景与工艺水准。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我国近十年考古新发现年均超百项,仅海昏侯墓就立项21项省、市课题,出版8部学术著作,这些成果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文明印记。当沉睡的文物被唤醒,当模糊的历史被厘清,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更清晰,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更牢固。
考古不仅是挖宝,更是文明的传承与延续。海昏简牍出土时糟朽断裂、字迹模糊,修复团队攻克重重难关,让501支竹简重焕光彩,预计2026年将全面完成修复。从文物发掘到保护修复,从学术研究到科普展出,一代代考古人用匠心守护文明根脉。就像那些锁绣工艺的织物,在考古工作者的呵护下,重现中国刺绣史的璀璨篇章;改造提升后的书香海昏专题展,明年也将让更多人亲近这些文化瑰宝。这种“发掘—保护—传播”的完整链条,让古代文明在当代“活”起来,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鲜活实践。
文化自信源于文明厚度,更在于传承力度。海昏侯墓的考古成果,印证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广收篇籍的文化盛景,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十多年来,从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修缮到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从文物数字化展示到专题展览的普及推广,这份文明遗产正以多种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当越来越多人知道,秦汉时期就有如此完备的儒家典籍、如此精湛的手工技艺,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文化自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扎根生长。
海昏侯墓的“之最”从来不止于文物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明力量,所彰显的文化传承。从南昌乡间的考古工地到博物馆的展陈窗口,从专家学者的研究书桌到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海昏侯墓的发现正在不断丰富我们的文明认知,增强我们的文化底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持续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沉睡的文物苏醒,让更多古老的文明说话,才能不断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正是海昏侯墓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