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会”呀!|在香港, 看见一座城迎接体育盛事的“打开方式”
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开幕。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
从设施先进的启德体育园到专业赛事场馆香港单车馆,从遍布地铁站里宣传海报到系统开展的志愿者(即义工)培训,香港正以开放包容的城市姿态和饱满真挚的热情,迎接这场体育盛事的到来。

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凝聚信心、促进交流的城市叙事。
在这场盛事的背后,无数普通人正在为“全运时刻”注入温度与力量——志愿者以微笑迎宾,媒体人以镜头记录,各界人士以桑梓之情搭建桥梁。他们的故事,共同书写下香港迎接全运会的生动注脚。
一|从全运选手到全运义工:一场跨越赛场的热爱接力
夜幕降临,香港的沙滩排球场灯光通明。前不久,袁琳玉还在这里参加义工培训——背着背包匆匆赶到,换上志愿者制服,熟练地调试引导设备,默记场地区域路线图。如今,她已正式上岗,用热情与微笑迎接来自各地的观众。
“我曾经是运动员,现在是义工。”她笑着说。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笑容温暖的义工,曾是上海游泳队的一员,也曾在第十届全运会的赛场上拼搏。退役后,她选择定居香港,如今在一所学校担任游泳教练。
“报名成为义工的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赛场,只不过这一次,我站在了赛场的另一侧。”

义工袁琳玉(右一)和伙伴们一起参加义工培训
从报名、面试到培训,她利用下班时间完成了网络课程、视频答题与实地培训,内容涵盖安全规范、仪容仪表与语言沟通等多个方面。
“虽然累,但能换另一种方式继续为我热爱的体育事业出一份力,很开心。”

对她来说,从赛场中央到场边服务,从运动员变为义工,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对体育精神的深情延续。全运会期间,像袁琳玉这样的义工有上万名。他们散布在各个赛场和服务点位,用真诚与细致,将这座城市的体育热情,化为可感可知的暖意。
二|一位远道而来的记录者:用镜头看见香港的“全运温度”
受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邀请,马来西亚记者Kiruba首次到访香港,便与这座城市的“全运时刻”不期而遇。
在短短数日的行程中,她先后走访了全国运动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启德体育园、香港单车馆等多个赛事相关场地,实地感受香港赛区的筹备氛围。

马来西亚记者Kiruba在采访中国香港男子手球队队长
“香港的筹备工作令我印象深刻,我能感受到整座城市对这场体育盛事所投入的努力与自豪。”她表示,“无论是体育场馆的硬件设施,还是城市服务的软性配套,都展现出高效率、高标准的办赛水平,各方面都准备得十分充分。”

在她的笔记中,记录下许多细节:启德体育园闪耀的银色外墙、场地中忙碌穿梭的人群、以及运动员专注备战的身影。“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动感的香港。全运会将成为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自信与热情的一扇重要窗口。”Kiruba说。
三|从江西到香江:一位赣籍乡贤的双向奔赴
收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邀请函的那一刻,胡雁内心充满欣喜。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她说,“能够亲眼见证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我倍感荣幸。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座重要的桥梁——既展现出大湾区的凝聚力,也为赣港交流创造了新的契机。”

胡雁参加东江供水60周年香港青年江西参访团分享会
作为香港江西社团(联谊)总会副主席,出生于南昌的赣籍乡贤胡雁长期奔走于赣港两地之间,持续推动赣港文化与青年交流。从“香港博士团南昌行”到江西非遗图片展,再到“赣港青年文化寻根行”,她都亲自参与策划、统筹,让更多香港青年走进江西、读懂江西。
“体育是共通的语言,全运会也应成为赣港文化交流的新纽带。”她期待,借助全运会的热烈氛围,更多香港青年能够切身感受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进一步增进认同、凝聚信心。
来源:江西国际传播中心
文字:钟莹莹
编辑:熊睿
审核:齐美煜 吴薇 甘晶莹
监制:郑颖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