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让每一片土地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金色名片”
金风送爽,南国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考察雁洋镇南福金柚种植基地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这一席话,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出清晰的实践路径。
几乎在同一时节,江西南部的山水之间,赣南脐橙迎来“金色丰收”。累累果实压弯枝头,清冽橙香浸润田野,悄然演绎着“一片果林带动一方经济”的生动故事。
从梅州金柚到赣南脐橙,这两种地方特色农产品,共同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而乡村产业的突破口,往往就蕴藏在一颗柚子、一个橙子这些看似平常的“土特产”之中。
做好“土特产”文章,首在深挖地域优势,让“老树”发“新枝”。所谓“土”,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所谓“特”,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所谓“产”,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赣南脐橙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既有《异苑》中“南康柑橘”的历史底蕴,也承袭了苏轼笔下“幽人自种千树橘”的文化基因,更离不开上世纪70年代袁守根先生引种脐橙的开拓之举。江西敏锐地抓住了这片红壤与独特气候赐予的机遇,将脐橙从“千树橘”的诗意想象,发展成“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靠山优山”的深刻转变。数据显示,今年赣南脐橙现场测糖已达15.5度,比往年平均高出2度。这“多出来的2度甜”,正是品种优化与科学种植结出的硕果,标志着“土特产”的发展路径正从粗放走向精细,从重“量”转向重“质”。
做强“产业链”关键,重在推动三产融合,让“特产”变“财源”。乡村特色产业若只停留在种植环节,便难以摆脱“原字号”产品的局限。“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这正是提升产业韧性与效益的核心所在。赣南脐橙的蜕变,不仅在于果园的丰收,更在于它已演变为一个融合种植、加工、品牌营销、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经济系统。科技赋能贯穿从育种到品控的每一个环节,文化铸魂则让千年柑橘历史为现代品牌注入绵长韵味。这告诉我们,要让“土特产”增值,必须跳出单一农业生产思维,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不仅分享种植的收益,更能获得加工、流通、品牌溢价带来的多重红利。

做实“绿与利”统一,贵在激活林下经济,让“青山”变“金山”。赣南脐橙的实践表明,发展特色产业与守护绿水青山可以同频共振。赣南丘陵不宜广种粮油,却恰好为脐橙提供了理想家园。一棵棵赣南脐橙树,既是涵养水土的“生态卫士”,也是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种以特色经济林果为核心的林下经济模式,为广大生态敏感地区和山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富民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金柚满山,脐橙飘香,启示深远。梅州金柚与赣南脐橙,一南一北,交相辉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以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色答卷”。这份答卷的核心逻辑在于: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通过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我们相信,这片由金柚和脐橙点亮的金色光芒,定能照亮更多希望的田野,让每一片土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金色名片”,让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破土而出、熠熠生辉,为描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新图景贡献更多磅礴力量。
(孙永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