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不离党 有家更有为——宁都县创新管理模式激发流动党员担当作为动力

2025-11-11 05:01 阅读
江西日报

  “我在外打拼多年,今天坐在这个会议室里,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近日,在宁都县驻广东惠州市流动党员党支部座谈会上,党员廖发生的一句感慨,引发在场许多人共鸣。这正是宁都县持续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推动党员“有家更有为”的生动缩影。

  面对流动党员联系难、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等现实问题,宁都县从机制破题,以服务暖心,搭平台聚力,让流动党员从漂泊不定到落地生根,从有力难施到有为有位,真正实现“离乡不离党,高飞不断线”。

  织密组织网,让流动党员落地生根

  “以前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现在终于重新对接上了组织。”在广东中山市创业多年的党员李志强感慨地说。

  为破解流动党员教育“跟不上”、管理“够不着”、作用“看不见”等难题,宁都县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领航”行动,县委主要领导带队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宁都籍务工人员集中区域开展调研,推动成立宁都县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党委,对全县流动党员实行统一归口、规范管理。

  “党员流向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聚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宁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志尚介绍,该县依托商会、招才引智工作站等载体,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流动党组织36个,联系服务党员837名,覆盖率达100%。

  为确保驻外党组织“建得起、转得动、有活力”,宁都县积极构建“县委统一指导,乡镇(街道)协调联络,党支部具体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同时,设立流动党组织专项经费,每年为每个党支部拨付1万元至3万元工作经费,保障组织生活有序开展。

  “有了经费支持,支部活动更丰富,人气也更足。”宁都县驻广东深圳市流动党总支书记张志勇介绍,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场,参与党员人数屡创新高。

  搭建“充电站”,为流动党员充电赋能

  “各位党员,本月微党课资料已发至群内,请及时查收学习。”每月初,宁都县驻上海市流动党员微信群里都会准时弹出学习提醒。依托“指尖课堂”开展线上学习,已成为流动党员学习常态。

  针对流动党员“散、动、忙”的特点,宁都创新建立帮学机制:一名县领导和一名党建指导员联系一个支部,一名支委联系一名流动党员,形成“人人有联络、学习不断线”的教育网络。

  “多亏了结对村干部小李,每次有重要学习内容都及时提醒我补课。”在上海从事物流工作的党员谢贻东表示,尽管工作节奏快,但通过党员学习交流群,他能随时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动向。

  线上送学不掉线,线下补课更贴心。宁都县巧打乡情牌,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假日集中返乡时机,开展宁商讲堂、专题培训、座谈交流等活动,为流动党员集中“加油充电”。今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各类学习培训36场,覆盖流动党员2100余人次。

  打造干事舞台,激发干事创业新动能

  “身为党员,既然回来了,就要为家乡做点实事。”宁都县犀锐刀片制造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航明返乡创业后,积极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今年以来引进2个项目,投资总额达2亿元。

  宁都县坚持管育结合,积极为流动党员搭平台、压担子,引导他们发挥信息通、资源广、人脉熟的优势,在服务家乡、服务他乡、服务老乡中展现担当,在推动“五招五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工引技、招游引客、招学引训)上展现作为。

  在惠州市,党员胡月平依托自办企业,帮助70余名宁都乡亲实现就业;在深圳市,流动党员主动组建志愿服务队,参与当地社区治理……据统计,近年来,宁都县各驻外流动党组织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500人次。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今年以来,宁都县各流动党组织协助招引研学游客1200余人,促成项目考察10余次,回引、培养村干部45名,为困难党员群众捐款6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余名,提供维权、入学、就业等服务2000余次,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流动党员的担当与风采。

  廖鸿鹏 赖小荣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